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與醫藥行政作為相關的議題現象,背後實有其嚴肅深究之處。
話說:衛生福利部訂定有傳統中藥業者的落日條款,僅1993年2月5日之前合法經營中藥房的業者,才能繼續中藥材販賣業務,即使2019年之際,衛福部再增加進入中藥販售領域的方便途徑,也就是說,係可透過藥學系訓練系統進到中藥行業,但是,中藥行的經營人才仍然出現快速凋零趨勢,這也直接顯現全台中藥商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60幾歲,至於,中藥行家數更是從2005年的超過1萬3,000多家,掉落至2023年的僅剩7,637家,對此,為了避免中藥產業失去專業人才所造成的發展性危機,衛福部中醫藥司規劃未來修滿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相關34學分並有1年的從業經驗,便可放寬經營中藥行,此一構思卻來引來藥師協會的反彈,直指恐將會漠視民眾的用藥安全及其欠缺中藥的長遠發展計畫,無疑地,擺盪於醫藥行政及其藥事實務之間的多方糾結,是有進一步廓清之必要。
誠然,『重西醫、輕中醫』的醫學專業教育原則,這也讓包括西醫、中醫、漢醫、藏醫抑或是民俗療法,欠缺各自典範建構的多元交流對話;連帶地,扣緊以西醫為主、為重、為要所關乎到權控關係的霸權、霸道、霸凌諸多行徑,當代台灣的醫療生態,早已是亂象叢生於忘卻行醫救人的初心。冀此,在這裡的思索真義斷然不在於基層藥師的抗議反彈,而是如何就其從醫療產業生態、醫治問題需求、醫病資源盤點,到以國人健康為先的身心健康維護模式,據以進行最適診療醫護模式的根本反思,以此觀之,因為人才的凋零,致使中藥行面臨到生存危機,這早已是一項預期中的演進後果,更精準的話,若果未能痛定思痛進行包括中醫、西醫、藥師、中藥師之於各項結構性限制的解構、重構和新構,那麼,要走入歷史的,又豈止於中藥行的相繼關門,更為嚴重且嚴肅的更是讓國人欠缺多元就醫模式的不同選項,此一強弩之末的發展性危機,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考察針砭之處。
至於,藥師團體持以的反對說詞,主要的訴求乃是強調中藥是一種藥類,因此,只有藥師才能進行調劑,藉此為民眾進行用藥的安全把關,再則,藥師皆有修習中藥學分,若是健保給付能夠擴及到中藥藥物,基層藥師自當責無旁貸以進行調劑,如此般的說詞,一方面過於突顯健保給付的保健因子,再則,斷然忽略中醫、中藥的藥劑調配背後,實有其涵蓋從藥商、中醫師到中藥師以迄於從採購、種植到炮製之類的特殊生態鏈環境,甚或逕自於修習中藥學分便可從事中醫就診的藥劑調配,這部分恐有將複雜問題予於特定、單一化之嫌,背後所隱含我執、專斷的認知基模,才是讓不同典範建構之醫藥領域範疇,無法困難以推動和合協力的癥結所在。
最後,包括中醫、中藥及其多元醫療模式之於從發展政策到專業養成、從體制科班到結業學分、從學理學派到師徒實務、從診間到藥房、從採購到販賣、從西醫師到中醫師、從藥劑師到中藥師、從產業到行業、從職業到從業等盤根糾結的脫序亂象,早已喪失進行多元醫藥典範之於社群建構及其理性對話的統整先機,這方面更是可以從全台唯一中藥專業系所之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窺見一、二,此一欠缺跨典範之相容、移轉、再建構的專業反思,更是醫藥典範難以翻身的困境所在,況且還有如何有效捍衛病患最佳利益的基本關懷旨趣。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中藥行業是傳統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年輕人對該行業興趣的減少,人才凋零成為了中藥行業面臨的重大挑戰。這種現象使得中藥行的生存和傳承危機日益加劇,並對整個傳統中醫藥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隨著社會現代化和醫療體系的發展,許多年輕人對中藥行業缺乏興趣,部分原因在於現代社會對中醫藥的認識不足,且中藥行業被視為傳統而缺乏現代醫學的「高科技感」(各國影集亦大多都以現代醫學為主題做各種題材演繹),相比之下,現代醫學領域的發展和科技行業的崛起吸引了更多人才的投入。
中藥的學習和傳承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尤其是對中藥材的辨識、炮製工藝、配方調配等技能的掌握。這些知識往往需要多年經驗的積累,而現代社會年輕人面對快速變遷的就業市場,往往選擇更短期見效的職業,致使中藥行業缺乏新血,中藥行業的條件難以與現代職業競爭,且隨著現代醫療和藥物的普及,部分消費者對中藥療效產生質疑,特別是在未經現代科學驗證的背景下,這也降低了中藥行業的市場需求。當行業面臨縮小的市場,年輕人更不願意投入精力學習這門「冷門」技藝。
隨著行業人才的減少,中藥行的專業性和服務質量面臨下降的風險,中藥材的辨別、炮製和使用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缺乏經驗的人員可能會導致錯誤的用藥或降低藥效,進而損害行業的整體聲譽,人才短缺使得中藥行的經營模式更加脆弱,老一輩中藥師面臨退休或無法找到接班人時,許多中藥行可能面臨倒閉的危機,這不僅影響了中藥行的經濟發展,還進一步削弱了中藥文化的傳承與推廣,也因上述情況致使年輕一輩的人才減少意願加入中醫行列進而產生不利中醫藥文化發展的惡性循換。
因此,要扭轉大眾對中醫藥文化的看法,中藥行業可以考慮利用現代營銷方式來推廣中藥文化(例如早期的建生中醫,針對坐骨神經痛,可諮詢那魔性的〝空巴控控,控丟體,控控控〞的電話廣告台詞),通過社交媒體、電子商務平台和品牌創建,將中藥產品打造成為具有文化價值和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的產品,吸引年輕一代的消費者,且亦可增強社會對中醫藥的正確認識,消除對其的偏見或誤解,對於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這需要學校教育、媒體宣傳和公眾科普的共同努力,使更多人認識到中藥的科學價值和文化意義。
當然,政府也應通過政策支持和資金補助來促進中藥行業的發展,特別是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這可以包括中藥產業的科研項目資助、中醫藥人才的專項培養計劃,以及推動中醫藥國際化等,且為了保障中藥材的質量和行業的專業性,政府應建立並嚴格執行中藥行業的質量標準和監管制度,確保中藥材的來源可靠,藥效穩定,進一步提升消費者對中藥行業的信任。
衛福部基於尊重傳統以及信賴保護原則,針對中藥商的執業範圍,《藥事法》訂有落日條款,即1974年前取得中藥商執照者,可依中醫師處方進行調劑;1993年前經主管機關列冊登記者,則可依《本草綱目》等古書、藥書記載之固有成方,保有丹膏丸散的調製權;1993年後設立之中藥行,則須聘請合格藥師,才可合法調劑或調配中藥。
然而中藥行經營人才面臨凋零斷層,中藥行數目腰斬,2023年全台中藥行僅剩7,637家。估計未來數量會更快速減少。中藥行的消失,也代表一項重要的傳統文化消失。目前中藥行遇到的狀況是,有多少藥師願意到中藥行執業,以及到中藥行執業的藥師,是否有丹膏丸散的調劑能力。目前大專院校藥學系學生,平均都只修過16個中藥學分,他們對中藥的理解,對於藥材的辨別、切磨、抓配中藥材的專業能力,是否足夠?
考量到用藥安全,藥師團體的訴求也很合理。但事實上,真正踏入中藥業的藥師人數卻很少。而衛福部目前考慮要放寬標準,只能是暫時拯救急速萎縮的傳統中藥行業。中藥是門專業,有專業的訓練、人才培養以及合理的考試制度,才能真正的為中藥材的用藥安全把關。
全球預防醫學的興起,台灣高齡化來臨,慢性病患變多,在疫情期間,確診的人中西醫合併治療用以緩解新冠肺炎長期後遺症,效果不錯。顯見中藥在醫療上有其重要地位。
現代生活習慣改變,年輕人若看中醫多以科學中藥為主;不像老人家常會買藥材進補、藥材多由中國進口價格提升、發照制度限制等,.都是影響中藥行生存的原因。
政府可從教育著手,增加國內養成中藥相關人才的科系,放寬中藥行接班人門檻;至少能增加「養成中藥商」的人才來源。此外中藥行出路面臨挑戰:除登記證限制,接班人收入不高,多轉業去診所當藥劑師…接班意願相對不高,建議政府可輔導中藥行提供食補保健思維,透過多元複合的經營,達到轉型的目的。
中藥行面臨凋零,一方面來講應該對大眾隨著教育普級有相關,在老一輩醫療部發達的情況下,大多數會選擇附近中藥行會地下電台買藥回來自行吃,但隨著健保普及化,在中醫診所和西醫診所社區越開越多間,大眾還是會選者有健保醫療診所就診,個人認為導致中藥行丟凋零化主因,其次中藥行材料,自己抓一貼藥一個療程下來幾千元跑不掉,故大眾真的有中醫需求,還是會選者到健保中醫去就診,至少給人帶來信任感度。政府和中藥公會應該輔導轉型與現行西醫診所配合藥局,這才能帶來雙贏的舉面。
冬天到中藥店抓藥進補是台灣特有的文化傳統,可是,現今卻快不復見此情況。
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中藥商如今平均年齡已超過60幾歲,大多平均年齡都是六十歲的師父們,若是後代不想繼續傳承,中藥店只能接受巿場結果,結束營業,倘若是後代想要接班繼續傳承下去,不僅須需要修學分,並且在同一間中藥行有兩年以上的經驗,就可申請成為中藥行接班人,可是中藥行如今漸漸凋零後,加上民眾服用中藥的習慣也改變了,年青人很難踏入中藥行,也對中藥不熟悉,等等種種原因也是讓台灣的中藥行面臨生存的危機。
中藥行逐漸減少,根據統計,2005年超過1萬3000多家,2023年全台僅剩7637家。中藥產業是龐大的產業鏈,包括採購、種植、炮製,都很需要人才,中藥產業若失去維繫專業人才,買到假藥或品質不好的都很有可能,尤其對民眾的用藥安藥誰來把關。
可是,依舊仍有不少業者努力轉型做出新特色,讓年輕人接手家裡的中藥行,改走新創新的複合式經營,讓中藥行不再老舊,更不在只屬於中老年人的特有,讓更多年青人願意走入及認識不一樣的中藥行,多元化經營,轉型重新再出發,翻轉中藥,讓中醫藥成為生活中的中藥養生及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