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01.颱風假期有配套
02.萬箭齊發少子化
03.醫療奉獻多面向
04.一00四動物日
05.失智餘命多貓膩
06.雇主家中生產去
07.霸凌經驗在小六
08.預期壽命到極限
09.用肺養綠廢核後
10.最低工資勞工族
11.社宅租金身分別
12.大學斷層生師比
13.五寶居托兒虐案
14.短報名額罰校長
15.國慶演說六重點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十一月份的第四周(2024.11.25)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颱風假期有配套」、「萬箭齊發少子化」、「醫療奉獻多面向」、「一00四動物日」、「失智餘命多貓膩」、「雇主家中生產去」、「霸凌經驗在小六」、「預期壽命到極限」、「用肺養綠廢核後」、「最低工資勞工族」、「社宅租金身分別」、「大學斷層生師比」、「五寶居托兒虐案」、「短報名額罰校長」以及「國慶演說六重點」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颱風假期有配套」,撲朔迷離的山陀兒颱風,這也讓南台灣民眾放了三天的預防災損假,只是,不上班、不上課的颱風假,其所帶來的滾動影響,當比想像之中來得複雜,畢竟,經貿業界如何接軌於國際分工、學生族群如何不讓學習進度有所落後、非典就業如何避免掉落經濟不安全恐慌,以及百工百業如何藉由颱風假期,以找到安助其心的穩住力量,更遑論於颱風過後的災損重建,這也是一項會危及人身安危的防治工程,如此一來,過度將侵台的颱風,視為放假與否的一種通過性儀式,實有忽略環境變遷、氣候難民、風險社會、預報政治及其致災性風雨、災防意識的應有公民素養,如此一來,防颱停損之際,要如何善用數位力量,以臻至更多成長效益,這一點實有嚴肅思辨之處,更遑論還涉及到給薪假、無薪假、一般事假、特休假、例假日、休息日之類的勞資權益拉扯,連帶地,更可以借力使力利用颱風過境之際,進行防衛韌性的實戰演練;「萬箭齊發少子化」,根據統計資料指出,2023年苗栗縣粗出生率為千分之4.29,在全台22各縣市排序第21,顯現苗栗縣少子女化問題之嚴重,對此,縣長召集民政、社會、衛生、勞 青、工商、教育、人事、文觀等涉及到人口政策的業管單位,參酌國發會2024年人口政策措施宣導實施計畫建議事項,針對苗栗縣的實際需求來規劃各項的亮點措施,據以全力拚趕苗栗縣低迷的出生率,這其中包括有除了舉辦單身聯誼活動外,民政處續推生育福利補助,並於2025年起調高每名新生兒都發放生育津貼新台幣2萬元,同時,為了鼓勵新生兒設籍本縣,將生育津貼請領的設籍條件由1年放寬為6個月,至於,社會處則是推動包括公設民營托嬰中心、公共托育家園、親子館、準公共化托育服務等等平價、優質的公共托育設施,此外,衛生局推出包括婚後孕前健康篩檢、卵巢功能檢查、凍卵療程、人工生殖補助等『幸福苗栗好孕來』補助方案,再則,教育處主推育兒津貼及平價教保服務,以及人事處則是為了促進各機關學校未婚公教人員交誼,舉辦聯誼活動,並且優先安排參加苗栗縣桐花婚禮等,以此觀之,從出生與死亡之自然性增減到遷出和移入之社會性增減、從苗栗一縣到中部縣市生活圈、從中部縣市到全國區域、從單一局處的各自登山到跨局處的統合協力、從中央定調作為到地方權宜措施、從供需媒合的數量到服務輸送的品管、從現金流的津貼給付到項目流的福利服務、從不婚到難生、從婚生到教養、從軍公教到一般族群,以迄於扣緊需求評估、過程評估、結果評估之於效益評估的提升少子女化機制設計,直指出來的是關乎到低迷生育率的搶救事宜,終究是要復歸於『樂業—安居』、『婚—生—教—養—衛』、『適婚—當育』、『願婚—樂生—能養』之於內在與外在不同歸因的通盤性檢視;「醫療奉獻多面向」,第34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正式揭曉,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分別為吳宗樹、石台華、張常勝、謝仲思、侯明鋒、田惠文、章殷超、卓青峰、莫那•瓦旦,特殊貢獻獎得主為謝長堯,團體醫療奉獻獎為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今年的新團體貢獻獎,則由安寧照顧基金會獲獎,顯然,從該項分屬於個人以及團體醫療奉獻獎得主背後的奉獻人生,當有其從一線醫護人員到醫療行政人員、從台灣島內到國外深根、從國人到外籍人士、從一般身分到宗教依歸、從都會地區到偏鄉山地、從醫院診所到基層衛生所、從領航者到守護者、從一般科別到特殊專科、從普通疾病醫護到職業醫學診療、從臨床醫學到流行病學、從醫護治療到預防醫學、從醫院診間到巡迴到宅、從疾病醫護到醫療平權、從創新服務到社會倡議,以迄於從10來年到近半世紀之久的奉獻歲月,直指出來的還是某種衣帶漸寬也不悔之職人、達人的守護精神,特別是從愛出發的醫療奉獻人生,傳達出來的乃是責任、尊重、照顧、分擔以及有效的利他主義;「一00四動物日」,10月4日乃是所謂的『世界動物日』,藉此提醒世人對生命尊重和護育所有動物,此一節日是為了紀念12世紀義大利天主教傳教士聖方濟各,視所有生靈為人類手足的關愛動物,進而將他的主保瞻禮日訂為『世界動物日』,據以宣揚其動保理念,顯然,動物保護已然是一項文明化表徵,實有其從保育類到一般性、從免於受虐到供糧絕育,以迄於從單純飼養到人寵共生的不同進化內涵;以及「失智餘命多貓膩」,針對台灣失智症盛行率超過8%及其65歲以上的失智人口將一舉突破35萬的客觀事實,近期也有以健保資料庫5,258位被診斷為輕度至中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學術研究,發現到茲海默症患者的整體存活中位數餘命平均為7.69年,三分之二以上的患者存活超過5年、三分之一者超過10年,進而建議照顧無共病的年輕型阿茲海默症患者應規劃長達14年的照顧計畫,60歲左右的患者則需規劃12年,70歲左右也應該要有10年的照顧方案,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扣緊性別、年齡層及其共病等指標所進行的交叉分析,發現:(一)性別部分之女性阿茲海默症的中位數餘命為8.81年,比男性的6.37年長,只不過,國人女性平均壽命本就高於男性,阿茲海默症患者平均餘命同樣也是女高於男,(二)年齡層部分之40至64歲年輕型失智症,平均餘命為13到14年、65歲到70歲為12年、70歲到79歲有10年,80歲以上平均餘命僅4到6年,(三)共病部分之若具高血壓、糖尿病、癌症、心臟病、慢性肺病等共病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每增加1至2種共病,餘命將縮短1至2年,具3種以上共病失智者,年輕型患者平均餘命由10多年,降至6.43年,80歲以上的餘命則由4年以上,縮短為2.98年,冀此,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存活時間係比高齡發病者長,但是,認知退化速度也比高齡發病者快,即使身體狀況較長者佳並且少有心、肺、腎臟等相關共病,其生活照顧的複雜程度更不亞於照顧高齡失智者,顯然,失智疾患之分類、分級及其失智症者之分齡、共病而來的分流照顧計畫,是要有包括失智者的個人動力、親屬的家庭動力、外部的系統動力之通盤性檢視,以及涉及到長照費用、照顧素養、協力團隊之整體性布建,更遑論於還進一步牽動失智症政策綱領、失智症專法或專章、失智症共照制度規劃、失智症社區自力生活、失智症養護機制之全面性擘劃,以及涵蓋喘息服務、心理支持、經濟安全、社會參與之整全多層思考。

其次,「雇主家中生產去」,出現一起外籍看護竟然在雇主家中產子的突兀事件,這也讓後續的相關問題處遇,便有其綜融性考察思辨之必要,畢竟,關乎到移工產子一事,本就涉及到勞方與資方、產婦與新生兒,及其聘僱家庭與移工社會,彼此多造之間的權利、義務拉扯,連帶而來的是,從單純產子、移工逃逸抑或衍生諸多外部性社會代價的移工亂象情事,直指出來實有必要廓清引進移工背後的政策目標及其配套措施,特別是作為引進移工的國家、雇主,又要如何就其經發、勞動、治安、社福的巨視層次,抑或移工、新生兒的基本人權,據以取得平衡原則的比例關係;「霸凌經驗在小六」,根據民團所公布3,793筆國小六年級學童的霸凌調查顯示,有36.4%學童曾被霸凌以及46.1%學童有霸凌別人的經驗,至於,這些有霸凌經驗的學童當中,20.5%是曾經受霸凌且霸凌他人的互為型態、15.9%只遭受霸凌以及9.7%只霸凌他人,這多少直指欺負之類的霸凌行為實有可能會來自於過往受到歧視或被霸凌經驗的學習轉換或經驗投射,如此一來,從官方到民間的霸凌定義、從小六到其他的國小年級、從國小到國中階段、從義務教育到其他學制、從霸凌他人到被他人霸凌、從單方的霸凌或被霸凌到互為霸凌、從校園之內到校園之外、從相同學校到不同學校、從公共場域到數位網路、從事前介入的有效防制到事發之後的行政調查、從語言到肢體霸凌、從身體上到精神上的霸行行徑、從實體霸凌到網路霸凌、從外顯的霸凌行為到內隱的霸凌認知基模、從一人施以霸凌到群體霸凌一方、從生對生的同儕霸凌到師對生的權勢霸凌、從事發通報到知情隱匿、從校園行政調和到創傷知情修復,以迄於扣緊霸凌或被霸凌而來的重要生命境遇,點明出來霸凌行徑,實比想像之中來得深邃複雜;「預期壽命到極限」,人類預期壽命並沒有永無止盡的增加,反而正快要達到上限,這是因為目前還是欠缺突破性技術以有效再延長人類的存活壽命,如此一來,從壽命極限到生存極限、從平均餘命到健康壽命、從法定退休到安養頤年,以迄於從老後天光到所得替代,關注的重點已經不全然聚焦於從出生起還可以存活多久,而是從生命終點的預期壽命以往後延展,究竟還有多少來自於減法照顧理念的生命、生存和生活自主;「用肺養綠廢核後」,肺癌除了已經躍居為近年來癌症的首位外,更是擁有每年最多人數、最多死亡及其最為花錢癌症的三大稱謂,事實上,台灣的肺癌也同時擁有兩個世界第一,這部分包括有因為空氣汙染造成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EGFR)的肺腺癌實為世界第一,以及EGFR突變的比率世界也是第一,如此一來,空污之於肺癌或肺腺癌的最大解釋變異,固然是要有公共衛生及其流行病學的整體性探究,但是,如何嚴肅看待空污何以不設防且漫佈於全台各地,這也讓『以核養綠』對照於『以肺養綠』,實有其共業以對的萬般無奈;以及「最低工資勞工族」,隨著近年多次調整所謂的最低工資,這也使得領取最低工資的勞工人數不斷的成長增多,若以2025年最低工資調整的受惠人數有220.38萬人來試算的話,約莫每4.27名的受雇勞動人口,就有1名係為最低工資勞工族,連帶地,過去8年以來的最低工資月薪部分,業已從新台幣2萬零8元調整至今年(2024年)的2萬7470元,調幅達37.2%,時薪部分也從120元調整至183元、調幅達52.5%,相形之下,整體受雇勞工的月薪調幅,卻僅從2016年的3萬9,217元上升至2023年的4萬5,197元、調幅僅15%,甚至於不到最低工資月薪調幅的一半,無疑地,從薄利就業、低薪就業、斜槓就業、多次就業、非典就業及其最低工資就業之類的台灣所得維持就業困境問題,勢必會讓立業成家、養兒育女的國家安全發展議題,更顯嚴峻、棘手。

最後,「社宅租金身分別」,目前以身分別來決定社會住宅的租金水準,這部分已然出現不同所得卻是繳交相同租金的突兀狀況,如此一來,從身分別到實際的值得救助者、從身份別到收入財產的租金衡量依據、從社宅租金到租屋補貼,以至於從抑制房價到居住正義,如何捍衛買得起、買得到及其租得起、租得到的居住平權,這部分實有淪落為絕對性剝奪之於社會性對立的發展危機之嫌;「大學斷層生師比」,依照〈專科以上學校總量發展規模與資源條件標準〉訂定有所謂每一位教師要負擔多少位學生的生師比值限制,像是大學、技術學院除了全校不得超過27外,還設有日間學制加權後不得超過23,單一科系、研究所加權後不得超過35等規定,姑且不去議論對照於整體OECD國家平均生師比為15.1,及其所突顯台灣教授的不合理負擔,擺置於眼前,一方面要面臨到的是學生人數不足的招生困境,另一方面,若是出現學生外加情形,師資、空間、設備並沒有隨之增加,況且還有持續低薪的高教待遇水準,如此一來,以112學年的高教師資年齡層為例,最大宗者為55-59歲,占23.04%,共9,996人,60歲以上面臨退休的教授有20.64%,為8,956人,40歲以下者則不到1成,僅3,284人,處於老幹屆退、新血難尋的左支右絀情況下,高教的人才斷層,實比想像中來得複雜;「五寶居托兒虐案」,育有5子並以『五寶媽』身分經營臉書粉專的宋姓子女,涉嫌施虐致死所收托的2歲陳姓男童,顯然,包括軍職丈夫、5名幼兒等等兼具照顧負荷的個人或家庭動力,相與覺察或把關的機制設計,實有必要再次檢視當前居家托育的制度失靈之處;「短報名額罰校長」,針對包括文化、大葉、佛光、真理等四所大學,所爆出並沒有如實提報回流招生名額一事,教育部依照私校法開罰這四所學校的校長,這其中真理前校長陳奇銘、佛光前校長何卓飛非初犯2人個別開罰60萬元,文化大學校長王子奇、大葉大學校長方文昌則各遭罰40萬元,顯然,『作弊校長』將為這4名校長註寫某種的歷史功過,只不過,扣緊『高校之個體—高校之制度—少子女之大環境』的時代變遷氛圍,展望未來的台灣高教困境,這又豈止於慘字,所可以道盡擺爛以對的諸多無奈;以及「國慶演說六重點」,新政府的首次雙十國慶演說,提出包括跨時代的歷史精神、跨世代的照顧人民、跨區域的均衡台灣、跨領域的經濟發展、跨黨派的朝野合作等六大精神,並以此訴諸團結台灣,只不過,映照於俗民百姓所要面對諸如政治難民、生計難民、氣候難民、照顧難民等多重角色拉扯的現實困境,要如何找出同島同命的新社會連帶依附情感,這絕非是『話術政治』、『挑釁政治』、『對立政治』和『肅殺政治』所可以了得,更遑論於已然是模糊、走樣的『正義政治』及其尚未被解構的『人設政治』。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