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8📚
01.墜樓案件難預防
02.社群媒體限年齡
03.學生權利待加強
04.英聽參採不列計
05.學生車手工具人
06.生生平板開機率
07.高齡權益老福法
08.長照經費創新高
09.教保中心幼兒園
10.免費諮商約不到
11.0923手語日
12.兒福聯盟去文教
13.親海體驗身障者
14.麻將手遊奪金牌
15.健保自費近四成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十月份的第四周(2024.10.28)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墜樓案件難預防」、「社群媒體限年齡」、「學生權利待加強」、「英聽參採不列計」、「學生車手工具人」、「生生平板開機率」、「高齡權益老福法」、「長照經費創新高」、「教保中心幼兒園」、「免費諮商約不到」、「0923手語日」、「兒福聯盟去文教」、「親海體驗身障者」、「麻將手遊奪金牌」以及「健保自費近四成」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墜樓案件難預防」,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全國的自殺死亡數共有3,898人,自殺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2.7人,相較於2022年則是略有上升,雖然出現65歲以上高齡者自殺趨勢首次下降以及15至24歲自殺趨勢上升趨緩的相差情形,但是,自殺防治工作已然是一件刻不容緩的社會變革工程,特別是近期發生的多起墜樓事件,畢竟,台灣的墜樓案件有高達70至80%是發生在樓層較高的私人住宅,墜樓又係屬於衝動之下的激烈方式,並不容易事前的有效防制,就此而言,要如何找出墜樓情事之於當事者或家庭的內外歸因,及其包括物理環境的安全防備或心理健康的諮商輔導等措施方案,實有其復歸於個人動力、家庭動力、團體動力抑或是系統動力的整全多層對治規劃;「社群媒體限年齡」,澳洲總理宣布考量到社群媒體會有礙兒童的身心發展,預計於今年(2024年)完成立法,可能規定14至16歲之間使用社群媒體的最低使用年齡,如果該法順利通過的話,澳洲也將成為世界首批對於使用社群媒體年齡設限的國家之一,顯然,從生理年齡到心智成熟、從社群媒體到網際網路、從嚴格禁止到防制措施、從有效列管到難以監管、從數位素養到配套措施,實有其徒法不足以自行的運作失靈情事;「學生權利待加強」,為了具體了解全台152所公、私立大專校院有關學生權利保障制度的建構情形及改善成果,教育部進行所謂的學生權利調查,該項以學生權利觀點出發,具體而微包含有學生自治、學習與受教權、表現自由、思想信念及宗教自由、隱私權、平等保障、學生獎懲與申訴、學生勞動權益等8大項度,並且採計58項指標所設計出來的69題提問,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權利之平均指標符合百分比94.1%,較2020年的91.7%更為上升,但是,像是思想信念及宗教自由、隱私權以及學生自治都是需要再加強的3大項度,顯然,從國立到私立的不同學校或學生屬性、從學生個人的內歸因到年級系所或學校的外歸因、從權利的概念內涵到指標提問、從學生本位的表達性需求到專家學者的規範性需求、從8大項度到項度權重、從題目設計到效度信度、從單一年度的調查結果到不同年度的變遷意涵、從學生個人本位到集體權利訴求的不同項度差距、從權利行使到責任義務的對應關係、從應然權利到實然作為的貫通落差,以迄於從平權、維權、增權、充權到限權、縮權,直指出來的是涵蓋8大項目、58項指標以及69題提問的該項學生權利調查,是有其究竟有無落實、如何落實及其引領落實的必要性提問,畢竟,瀰漫於不知為何而學及其諸多迷亂行徑的當前大專校園教育氛圍,該項直指學生權利的調查結果,是有其反諷於『不買書、不來上課、不作筆記、不互動,以及沒有人生願景』的四不一沒有之憾;「英聽參採不列計」,根據大學甄選會統計,明年114學年申請入學僅剩34系參採英聽檢定,就連台師大也不再將英聽納入檢定標準,顯然,從讀寫聽說的外語能力到尊獨英文的我執心態,這也讓莘莘學子如何透過各種語言學習,以增益多元的文化內涵,更遑論於大學求知階段不斷退化的英語能力,這又豈是雙語政策所可以承擔的世代成長過錯;以及「學生車手工具人」,警政署執行112年度青春專案,發現少年犯詐欺比例上升,高達52%,人數也增加616人,並且有多達5成8擔任車手,成為了少年涉詐欺案件型態的第一名,這當中更有超過3成係為在學生,顯然,從偏差到曝險或犯罪行為、從在學生到輟學未就業或未就學未就業、從車手到提供帳戶或交易糾紛、從高關懷少年到司法少年、從詐欺觸法到去前科化,以迄於扣緊較少的犯罪成本、偏高的涉詐收益、欠缺一技之專長以及較短的判處刑期,這也讓學生扮演車手甚或是犯罪工具人,成為一項預料之中的預期性後果。

其次,「生生平板開機率」,教育部推出《生生用平板》計畫,自2022年起連續4年投入新台幣200億元,多數縣市達成偏遠學校師生平板1:1、普通學校1:6的配比,偏遠地區學校每位學生都可使用1台平板,期待能夠藉此有效降低城鄉之間的數位落差,只不過,根據桃園市審計處發現,共有268校的全桃園市國中小及高中,去年(2023年)平板平均開機率共計44校未及5成,這其中31所位於偏遠地區,並且多達3分之1的平均開機率未及5成,顯然,從偏遠地區到普通學校、從人人有平板到課課用平板、從平板物件到其他配搭措施、從班級學生數到迷你小校小班,抑或是包括數位時代、數位學習、數位素養、數位奶嘴、數位能力、數位教師、數位家長、數位社會、數位霸凌、數位犯罪、數位迷思在內的諸多拉扯,實有進一步廓清之必要;「高齡權益老福法」,今年適逢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成立30週年,對此,老盟特別舉辦『老盟30人權為師:第三人生記者會暨樂齡幸福五安新藍圖論壇』,提倡進行〈老人福利法〉的條文增修,同時,建議更名為〈高齡者權益保障法〉,無疑地,相迎於即將步入的超高齡社會,關於從老權到人權之間的諸多變革工程,實有其從老人到高齡或銀光世代、從政策綱領到法令規章、從權益保障到福利增進、從幸福五安新願景到生活友善環境、從資深公民到下流老人、從老人的生理範疇到全人關懷、從交通就業租屋到老而平等發展權、從醫護教育就業安養到去移動障礙、從長者的個人動力到家庭動力、從照顧難民到照顧家暴與長照悲歌、從居服日照到入住養護的可能斷鏈、從長照基金撥補到長期照顧保險、從長照多元夥伴化到長照素養全齡化、從家事移工到鐘點移工的照護人力荒、從照顧服務員的專業培力到長照積分亂象、從長照機構到護理之家的紅海市場策略、從適性安老到社會連結、從健康促進到第三人生、從外顯的建置行為到內隱的默會認知基模,以迄於從老有所終到財富自由、身心自由、靈性自由及其想像自由的文明化內涵;「長照經費創新高」,明年(2025年)編列的長照經費高達新台幣879億元,雖然寫下歷史的新高,不過,依舊還是需要仰賴預算撥補手段以因應入不敷出狀況,連帶地,預估過2、3年後,長照發展基金就將耗盡,再加上房地合一稅等不穩定的基金收入,如何讓長期照顧經費財務得以建置化,實有檢視之必要;「教保中心幼兒園」,截至今年8月底,全台共有135間職場教保中心,由於教保中心設置規定較一般幼兒園寬鬆,也不用接受幼兒園基礎評鑑,致使出現教保中心運作的良莠不齊現象,顯然,從教保中心到幼兒園、從設置樓層到戶外空間、從托育照顧到教保課程、從委外經營到業者自辦、從幼兒最佳利益到兩軌並行亂象、從國家最終責任到6歲以下國家一起養的涵蓋率,教保中心的諸多運作迷亂情事,實乃是當前亂了章法之於幼兒、父母、家庭等照顧守護體系設計不當的預期性後果;以及「免費諮商約不到」,衛福部提供15至30歲族群3次的免費心理諮商,對此,獲得中央超過3千萬元經費補助但卻未執行完的台北市,乃是因為民眾約不到諮商會談,如此一來,將對象擴大到45歲的新方案已於今年8月上路,心理諮商的實際量能又是否適足,這有其從供需媒合到服務輸送,以迄於績效管理及其後續追蹤處遇相關提問,況且還有從諮商心理師的『量能』到專業心理師的『能量』之於求助者改變效果和相關配套措施的延伸性思考。

最後,「0923手語日」,9月23日為國際手語日,台灣雖然已經將手語列入諸多國家語言的其中一種,但是,依據〈國家語言發展法〉所給予的資源、教材,大都還是給『聽人』的學生,而0到6歲學齡前『聾人』的學童則是相對缺乏,如此一來,從聾人到聽人、從手語到口語、從溝通互動到去融合障礙之類的對比相差,台灣對於聽損者的社會性投資,實有需要更多的配套措施;「兒福聯盟去文教」,因為剴剴案發生之後,原本是隸屬於教育部實際卻是從事社福相關業務的兒福聯盟,恐將導致主管機關無法有效管理其社福工作等運作問題,對此,業經協調,兒福聯盟已於9月3日改為隸屬衛福部,如此一來,全名原為『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的兒福聯盟,因應於主管機關異動,而將『文教』二字去除,並改由衛福部依其財團法人法管理,顯然,該項由公權力介入予於『去文教化』舉措,實為技為末範疇的某種技術性操作,相應而來的是非營利組織要如何確切履行組織公信力的社會責任,及其回歸於包括社會大眾、中介民團、國家機器等多方監督,更遑論於取消文教之名,但卻還有聯盟的取巧之實,以及近年來大肆到處購屋買房行徑,要如何進行從定位角色之『本質』到決策層級之『體質』的解構、重構和新構,這才是道為本的真正思索,況且是否要針對以文教為名,但實際從事社福工作的當前諸多非營利組織,以進行修法和行政兩軌並行的通盤性檢視;「親海體驗身障者」,基隆市政府與海洋委員會、交通部北觀處合作,在和平島地質公園舉辦無障礙親海成果嘉年華,藉此營造身心障礙者便於親近海洋環境,顯然,以親海作為社會性連結的切入,實有其社會參與、健康促進、身心舒緩以及休閒平權的多重意涵,只是,包括分類、分級的障老特定族群以及大山大海的物理環境,抑或是尋常走動的生活環境,這部分是要有分階、分段的分流設計,藉此避免一次性活動的形式作用;「麻將手遊奪金牌」,在巴黎奧運勇奪金牌的兩位男女選好,近日合體代言一款『麻將手遊』,這也引來麻將之於道德綁架和與時俱進、金牌選手和愛惜羽毛、奧運效應和長尾效益,抑或是從身教到境教而來的多方拉扯;以及「健保自費近四成」,根據國民醫療保健支出年報分析,1995年正式上路的全民健保,當年度的醫療自費占比為24.2%,乃是史上的低點,之後則是逐年增加,來到2021年實施總額制度的自費占比為33.7%,雖然,新冠疫情期間,自費占比下降至33%,但是,逼近四成的醫療自費占比,已經是一項如常的醫療支付樣態,顯然,從強制納保到風險分擔、從基本保障到自費醫療、從健保給付到新藥或醫材開發、從有所選擇到強迫買單,以迄於從保費精算到收支兩平的結構性限制,高齡少子女化對於健保體質運作的衝擊影響,也直指需要重新檢視全民健保之本質、性質及其配套措施的相關思辨。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