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其社會變遷而來的社區工作典範建構工程,這使得從舊典範之「地理社區」、新典範之「責任社區」、後典範之「關懷社區」及其超典範之「願景社區」,實有必要進行相與對應的文明化思索,特別是嫁接於伯拉罕共生部落而來的相關命題思索。
話說:取其泰雅族之烤火、互助、興旺意涵的『Pagan』(漢譯伯拉罕),2019年12月4日正式成立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2019年12月31日設立居家式長照機構,2020年1月21日完成台中市衛生局特約,並於同年的5月11日通過A單位評選,至於,設置此一合作社的主要目的,乃是在於用以鼓勵照服員加入勞動合作社,透過繳交股金、共同決策、公開透明及其分配股息的運作方式,讓基層照服員兼具股東、老闆和員工等多重身分角色,藉此照服員得以獲得制度性的勞動權益保障,據以形成有發展性、創意性的照顧事業,連帶而來的相關運作理念,更是借力使力於應用部落的力量來打造在地的照顧服務網絡,從而讓共生型的照顧精神,具體落實成為整個部落就是我家的關懷旨趣;此外,以All In One模式為其照顧服務的核心價值,依其使用服務者的個別需求,從而發展一天多次、重症返家、空間美學和共生照顧的多元營運模式,並且結合長照2.0體制,進行醫療、照顧及其跨專業的整合性服務,開展出平價、溫馨的照顧服務體系。
冀此,扣緊「使命—整體目的—特定目標—施行策略—運作法則—程序步驟—具體方案—收支效益」的考察架構,直指出來的是隱含某種超典範意涵的伯拉罕共生部落,就其所勾勒的願景社區包括有:(一)使命部分:『服務的是人,而非照顧病人』;(二)整體目的部分:『烤火、互助、興旺』;(三)特定目標部分:共生部落;(四)施行策略部分: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五)運作法則部分:共同決策、公開透明;(六)程序步驟部分:All In One模式;(七)具體方案部分:一天多次、重症返家、空間美學和共生照顧;以及(八)收支效益部分:繳交股金、分配股息。
最後,從『伯拉罕』到『後伯拉罕』的命題思索,包括有:(一)身為創辦人的理事主席所關涉到神聖魅力及其吸引力法則的人治,如何得以順利過渡到典章制度的法理統治,特別是從使命願景到認同管理及其賡續運行,如何能夠一以貫之,這部份即使跳脫人設包裝的感動行銷,但是,仰望伯拉罕的榮耀,不僅止於這一道的天光;(二)訴諸於部落子弟的鮭魚返鄉據以推動在地全區守護、世代相融的幸福長照,這部份要如何讓願景社區的超典範社區工作,不至於侷限於狹義的照顧產業範疇;(三)以個案需求為中心的照顧型態,除了勞顧合作融洽的原民族人情感基底外,對稱性質的時間銀行設計,亦有其整體規劃建置之必要;(四)突顯高復能的黃金治療期間,亦有其健保給付不到位的諸多結構性限制待解;(五)友雞生活、共生雞蛋的另類方案,如何就其友善環境、生態循環、友善雞蛋、部落小作所、經濟收益、部落體驗、社會企業、職能治療、動物輔療、身心療癒,藉此找出衡平對策的社區自立目標;(六)從達觀社區到台中市和平區之於規模經濟、部落情感、社區連帶、社會整合,又要如何使其有效的對接或銜接;(七)彰顯“進駐的目的,是為了離開”的達觀胸襟,如何面對社區老去的時代變遷課題;(八)從共生、共存、共好到共榮的目標管理,如何配搭於參與管理、績效管理、人群服務管理、願景管理等非營利組織所要突顯的互為主體性意義,這部分除了《部落生活美術館》和《兩河流域二行詩文學獎》之類的部落社區創新作為外,實有整全多層擘劃之必要。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在課堂上看了相關影片,回去後又到伯拉罕官網瀏覽,對伯拉罕有更加認識。我認為伯拉罕不錯的地方是讓長輩們有了活力,有了互動、種植作物、養雞等活動,使長輩們不再是窩在家或躺在床上,也讓他們不會與社會脫節甚至孤獨老去。
在課堂聽到「伯拉罕」機構,了解到該機構提供的服務後,讓我連想到「財團法人台灣肯納自閉症基金會」,該基金會在桃園市龍潭區打造「生活共好、生態共生、生命共榮」世代間雙老共居的「肯納雙老莊園」,該莊園集結肯納(自閉)症及其家庭族群及各界資源,將「社福機構」與「親子社區住宅」模式結合,在園區內形成互助合作的聚落。
肯納雙老莊園的理念與運作模式,是一個創新且具有深度社會關懷的方案。不僅專注於自閉症和身心障礙者的照顧,也強調了跨世代的共同生活和互助合作。不僅為家庭提供全週期的支持和照顧,還透過群聚力量加強社區內的情感聯繫,提供實質上的資源共享和精神上的支持。
從社會工作或公共政策的角度來看,這種共生、共存、共好、共榮模式具有相當的可持續性和社會影響力。不過,實施時可能會遇到一些挑戰,例如︰如何確保資源的充足、公平分配,如何避免形成依賴,以及如何激勵社區中的成員參與自治管理公約並維持長期的合作精神。這些都是在執行過程中需要考量的議題。
再則這樣的方案模式是否在其他地方複製,也需取決於當地的政策支持、社會資源的充裕程度,以及社區的接納度和參與意願。
在課堂聽到「伯拉罕」機構,了解到該機構提供給受服務者,不再只有單向接受照顧,同時也可以成為提供服務的一方,如此一來加速了受照顧者的恢復外,也因為位置的不同心境上的改變也影響自身的身心,更會因此比外地的純服務性人員更加同理受照顧者的心理,又同時也是激勵著還在受照顧者對未來的期許。
在課堂認識到「伯拉罕」,由卸任的台中副市長林依瑩成立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林依瑩利用自己原先在弘道基金會及當副市長的累積及引響力,串連照顧與社區相關資源,居服員多是在地人,彼此能以泰雅族語聊天因而倍感親切,不覺得自己生病就與世隔絕,豐富的生活設計,讓長者成為不被遺落的人,讓部落就像一個大家庭也提供重症個案24小時的照顧服務協助其賦能,實現在宅終老的夢想,並建構部落互助育成網絡,培育在地長照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