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隨其社會變遷而來的社區工作典範建構工程,這使得從舊典範之「地理社區」、新典範之「責任社區」、後典範之「關懷社區」及其超典範之「願景社區」,實有必要進行相與對應的文明化思索,特別是嫁接於伯拉罕共生部落而來的相關命題思索。

話說:取其泰雅族之烤火、互助、興旺意涵的『Pagan』(漢譯伯拉罕),2019年12月4日正式成立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2019年12月31日設立居家式長照機構,2020年1月21日完成台中市衛生局特約,並於同年的5月11日通過A單位評選,至於,設置此一合作社的主要目的,乃是在於用以鼓勵照服員加入勞動合作社,透過繳交股金、共同決策、公開透明及其分配股息的運作方式,讓基層照服員兼具股東、老闆和員工等多重身分角色,藉此照服員得以獲得制度性的勞動權益保障,據以形成有發展性、創意性的照顧事業,連帶而來的相關運作理念,更是借力使力於應用部落的力量來打造在地的照顧服務網絡,從而讓共生型的照顧精神,具體落實成為整個部落就是我家的關懷旨趣;此外,以All In One模式為其照顧服務的核心價值,依其使用服務者的個別需求,從而發展一天多次、重症返家、空間美學和共生照顧的多元營運模式,並且結合長照2.0體制,進行醫療、照顧及其跨專業的整合性服務,開展出平價、溫馨的照顧服務體系。

冀此,扣緊「使命—整體目的—特定目標—施行策略—運作法則—程序步驟—具體方案—收支效益」的考察架構,直指出來的是隱含某種超典範意涵的伯拉罕共生部落,就其所勾勒的願景社區包括有:(一)使命部分:『服務的是人,而非照顧病人』;(二)整體目的部分:『烤火、互助、興旺』;(三)特定目標部分:共生部落;(四)施行策略部分: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五)運作法則部分:共同決策、公開透明;(六)程序步驟部分:All In One模式;(七)具體方案部分:一天多次、重症返家、空間美學和共生照顧;以及(八)收支效益部分:繳交股金、分配股息。

最後,從『伯拉罕』到『後伯拉罕』的命題思索,包括有:(一)身為創辦人的理事主席所關涉到神聖魅力及其吸引力法則的人治,如何得以順利過渡到典章制度的法理統治,特別是從使命願景到認同管理及其賡續運行,如何能夠一以貫之,這部份即使跳脫人設包裝的感動行銷,但是,仰望伯拉罕的榮耀,不僅止於這一道的天光;(二)訴諸於部落子弟的鮭魚返鄉據以推動在地全區守護、世代相融的幸福長照,這部份要如何讓願景社區的超典範社區工作,不至於侷限於狹義的照顧產業範疇;(三)以個案需求為中心的照顧型態,除了勞顧合作融洽的原民族人情感基底外,對稱性質的時間銀行設計,亦有其整體規劃建置之必要;(四)突顯高復能的黃金治療期間,亦有其健保給付不到位的諸多結構性限制待解;(五)友雞生活、共生雞蛋的另類方案,如何就其友善環境、生態循環、友善雞蛋、部落小作所、經濟收益、部落體驗、社會企業、職能治療、動物輔療、身心療癒,藉此找出衡平對策的社區自立目標;(六)從達觀社區到台中市和平區之於規模經濟、部落情感、社區連帶、社會整合,又要如何使其有效的對接或銜接;(七)彰顯“進駐的目的,是為了離開”的達觀胸襟,如何面對社區老去的時代變遷課題;(八)從共生、共存、共好到共榮的目標管理,如何配搭於參與管理、績效管理、人群服務管理、願景管理等非營利組織所要突顯的互為主體性意義,這部分除了《部落生活美術館》和《兩河流域二行詩文學獎》之類的部落社區創新作為外,實有整全多層擘劃之必要。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