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攸關到113學年度社會工作相關學系大一新生的實際錄取人數之統計數據,背後實有其復歸於「整體—集體—個體」之綜融性思辨的必要。
誠然,來自於教育部的最新資料顯示,113學年度綜合大學裡與社會工作相關學系實際錄取的大一新生人數,統計結果如下:
(1)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核定名額47名、實際錄取人數42人、錄取率89.36%;
(2)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核定名額48名、實際錄取人數39人、錄取率81.25%;
(3)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核定名額46名、實際錄取人數44人、錄取率95.65%;
(4)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民族發展組核定名額21名、實際錄取人數4人、錄取率19.05%;
(5)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社會工作組核定名額26名、實際錄取人數13人、錄取率50.00%;
(6)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核定名額49名、實際錄取人數39人、錄取率79.59%;
(7)金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核定名額46名、實際錄取人數23人、錄取率50.00%;
(8)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核定名額120名、實際錄取人數109人、錄取率90.83%;
(9)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核定名額64名、實際錄取人數57人、錄取率89.06%;
(10)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核定名額129名、實際錄取人數104人、錄取率80.62%;
(11)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核定名額48名、實際錄取人數21人、錄取率43.75%;
(12)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核定名額120名、實際錄取人數84人、錄取率70.00%;
(13)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核定名額105名、實際錄取人數75人、錄取率71.43%;
(14)南華大學社會應用學系社會工作組核定名額38名、實際錄取人數24人、錄取率63.16%;
(15)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核定名額22名、實際錄取人數9人、錄取率40.19%;
(16)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核定名額61名、實際錄取人數32人、錄取率52.46%;
(17)玄奘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核定名額31名、實際錄取人數6人、錄取率19.35%;
(18)佛光大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核定名額55名、實際錄取人數19人、錄取率34.55%;
(19)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核定名額110名、實際錄取人數60人、錄取率54.55%。
首先,綜上而來的整體性考察發現:113學年度共計的核定名額為1,091名、實際的總錄取人數為804人、總錄取率則為73.76%,顯然,並沒有任何的單一學系是滿招,如此一來,一方面可以預期的是4年過後這批科班社工的社會新鮮人,勢必會出現供需失衡的嚴重現象,這也使得社工人力的補實,依舊是一項重中之重的人資運作難題;連帶地,從113學年度而來的招生人數不足及其所牽動的師生比,除了屆齡退休、自動離職等遇缺不補策略外,也讓讓流浪博士教師的迷亂情形,更加惡化。冀此,在這裡的針砭真義雖然係以綜合大學及其社會工作相關學系為其分析的單位藍本,就此而言,關涉到社工相關研究所及其人群服務的相關科系抑或科技大學之於整體圖像的爬梳、勾勒,實有進一步廓清的必要,至於,雖有綜合大學和科技大學之於兩軌並行的科班養成,但是,正規體制的科班社工和推廣教育的學分班社工,壁壘分明的態勢業已出現漸次模糊的發展趨勢,乃甚至於隨其少子女趨勢而來的生員不足,而讓出身於推廣教育學分班的社工員或社工師,躍升為不或缺的重要夥伴成員。
其次,來自於個體加總而來的集體性意涵考察,也直指實際錄取人數及其錄取率之於單一學校、個別學系的相對差距,實有其來自從相對到絕對的高教資源配置落差、從私立大學到國立公校的吸納效應、從歷史悠久的品牌行銷到設置年代不久的生存困境、從都會地區到偏鄉離島的知識資本積累、從北中城市到東南縣市的人文區位布建、從教育興學到宗教辦學的主體性意義,以迄於從過往低錄取率的沒得挑到當今之於有得選的諸多對照情形,以此觀之,上述的錯亂、突兀、變異情事或情勢,當只是扣緊當代少子女化的人口生育大環境及其高教擴張大學林立而來的某種預期性演變後果(intended consequences),並且此一惡化情態,當只會更形加快於從後段班到前段班,以及從私校到公校,藉此直接吞沒於高教海嘯所關涉到零和遊戲的紅海策略之中。
總之,關於上述單一113學年度社工新鮮人的錄取人數統計,無非只是一葉知秋於土崩瓦解的高教發展性危機,不幸的是,束手無措的坐以待斃,這更是該起中興以人才為本的最大警訊所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社工這個行業,經常被認為是項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雖難免偶爾有怠忽職守的事件發生,但多數仍堅守崗位的英式或多或少有些使命感,才會即便知道有風險,仍願意承擔。我認為在缺工、少子化的趨勢下,社會問題只會更多樣與複雜化,而社工人力的來源分為科班出身與學分班兩種管道,我認為以社工領域的工作屬性而言,鼓勵各領域跨專業涉入,不僅可以充實人力,也可以因應社會多元性發展出更多的創新服務模式。且就職涯發展的觀點,大學畢業時的科系僅是基石,多元有彈性的職涯設計或許較為人性。
本篇文章提及的招生不足與高教危機,可能造成未來的人力缺口,這無疑對本就缺工的社工實務現場更雪上加霜,但我樂觀地以為,或許這也是一個轉機。當社會確實需要這樣的人力,而人數減少的狀況下,是否有可能從盤點行政工作減量,讓專業回歸到人群服務本身,或是更為重視專業人員的留才以及增能,或是福利薪資的提升,吸引更多人願意投入,我認為也可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之一。
大學社工相關科系招生情況不甚理想,反映社會大眾普遍認為該領域的出路發展,存在錢不多、工作量和責任大的不對稱之糾結,故影響就讀投入的意願。雖然市場行情社工的起薪已提高至37k多,但未來前景發展和薪資增幅有限卻是不爭的事實。
要馬兒好卻不讓馬兒吃草是不可能的事,更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期待素質高的人才做功德,那也要看當事人的志趣意願不是?政府若不肯正視NGO和社會工作的貢獻和專業,進行應有的政策結構性的調整和資源挹注,那麼社工人力匱乏的問題註定無解。
以筆者自身經驗為例,許多朋友在國內大學就讀畢業後,選擇在國外念非營利組織管理碩、博士學位,最後留在當地NGO(非營利組織)工作發展,最主要因素是歐美等先進國家重視第三部門的重要性和功能,從事社會工作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薪資待遇,真正以「人才」視之。
然而自「愷愷案」發生以來,已嚴重打擊到社工界的士氣,政府若再不重視根本結構性問題之徵結,恐怕只會繼續留失該領域人才,造成青黃不接的現象,未來更沒有學子願意就讀投入。
首先,這些學系總共核定了1,091個名額,但實際只錄取了804人,錄取率大約是73.76%。不同學校的錄取率差異很大,比如台北大學的錄取率有95.65%,但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組的錄取率只有19.05%。這反映了學校之間在資源、知名度和地理位置上的差距,這也影響了學生的選擇和錄取情況。
錄取率較低的學系,如東華大學、玄奘大學和佛光大學,顯示出這些學系在招生方面有困難。可能原因是學系知名度不高、就業前景不夠清楚,或是課程內容不符合市場需求。此外,像金門大學、慈濟大學和中國文化大學的錄取率低於50%,這可能導致師生比例不平衡,進而影響教學質量。
總的來說,這些數據顯示社會工作學系面臨很多問題,包括錄取名額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師資配置的挑戰,以及未來人力市場的供需失衡。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教育部和各大學應該加強對這些學系的支持,提升學系的吸引力。同時,學校應該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實習和就業機會,確保未來有更多專業的社工人才,幫助社會穩定發展。
在課堂上,王教授帶領我們從社會工作管理的角度探討不同大學的招生策略,以及如何應對少子化趨勢。大學的教授與學生比例受到法律政策的規範,經營大學的管理者需思考核定名額的調整策略,因為當招生未達核定名額時,已配置的教授人力資源無法達成損益平衡,更難達到規模經濟,進而影響大學的永續經營能力。因此,大學在面臨不可逆的少子化趨勢下,需制定並執行適當的招生策略,以確保機構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