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以婚姻移民為其訪談對象的生活需求調查,相與關聯的研究結果,實有進一步發想、議論之處。

話說:為了具體瞭解新住民在台的生活需求情形,自2003年起,內政部每5年便會辦理1次全國性質的〈新住民生活需求調查〉,至於,該項涵蓋近60萬名婚姻移民人口母數以及10,430份有效樣本,及其於全國北中南東各地共辦理12場和總計94位新住民出席分享之焦點座談的2023年調查研究,顯現各項的表達性需求實況,這其中在臺新住民的基本樣貌,包括有:(一)首先,在性別分類上,女性占91.2%,但是,男性也呈現增加趨勢,這多少跟婚姻斜坡理論的推拉作用有關;(二)其次,在年齡分布上,係以45至64歲的中高齡居多,占45.6%,其次為35至44歲青壯年,占41.1%,這明顯是與整個移民婚姻的變遷史實相關;(三)再則,在教育程度上,來臺前的教育程度也逐漸提高,這其中高中以上者從34.7%躍升至53.5%,這也跟原生國的經發水準的提升有關;(四)至於,在職業類別上,以占60.5%的服務業為主,這一點與本國籍公民的勞動狀況相似,但是,新住民的75.0%整體勞動參與率及其1.35%失業率,則是明顯高於國人的59.2%和3.49%,這也直指出來,即使是年齡偏高,但是,新住民已然是多元文化家庭的重要生計支撐者。

(五)此外,在家庭組成及其家庭平均月收入上,一方面新住民家庭型態已經從三代同堂的複合家戶,逐漸轉向小家庭的核心家戶型態、另一方面的家庭平均月收入也較前次2018年的調查提升18.2%,增加有9,576元,增幅部分雖有提升,不過,依舊是偏向於薄利的低薪就業,而占15.4%稍嫌偏低的已創業新住民,舉凡學歷認可及其職業重建機制設計,實有其通盤檢視之必要;(六)最後,有75.9%新住民在台居住期間已經超過10年,超過20年者也有39.0%,這也讓擁有4成4比重的新二代成年人,實為傳宗接代婚嫁的一項預期性後果,不過,50歲以上新住民有77.3%將會選擇在台灣養老的客觀事實,這何嘗不是再次點明『日久他鄉是故鄉』的兩種鄉愁,實有充滿無可奈何的客觀難為選擇。

總之,在這裡的思索真義在於如何從語言適應、家庭適應、社會適應及其文化適應等生活適應的各個層面需求角度切入,進而找到社會性融合的對接之處,這部分所關乎到新二代(新二代生活需求調查)、多元文化家庭(多元文化家庭需求調查)之類的驅動能力調查考察,實屬迫切必要,況且還有從內政以進行涵蓋教育、勞動、衛福與文化的跨部會行政業務協調,如此一來,即便是行事如儀的該項生活需求調查,但是,如何瞻前顧後於包括意識形態、政策綱領、法令規範、典章制度、服務輸送而來的基本權益保障與額外福利增進,那麼,諸如從新住民到新二代、從跨國婚姻到多元文化家庭、從個人動力到父母動力、從家庭動力到群體動力、從東南亞籍新住民的文化歧視及其社會排斥及其到內地陸配的政治仇視及其社會漠視、從基本生活需求到無所不在的生活適應,以迄於從故鄉到他鄉的主客觀條件情勢拉扯,因應於調查發現的配套策進措施,這才是針砭所在,尤其是要如何嫁接於〈新住民基本法〉三讀通過之後的大開、大闔與大作為。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在內政部官網新聞發布的內文所提及的:“曾參加各項照顧服務措施的新住民,也從107年調查的54.2%增加到62.9%,參與的主要項目,包括汽機車駕訓考照、國中小補校、成人基本教育研習班、識字班等,顯示新住民願意積極融入在臺的生活。在家庭與工作之餘,有31.5%的新住民過去一年有參與社會活動、投入公益領域,成為豐富臺灣社會的在地新力量。”,固然旨在於表述台灣朝友善的包融社會目標邁進,但是,『識字班』的用字遣詞,實有潛藏微歧視的認知基模之虞,這部分自當是有其遷善改過之必要。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