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攸關到數位變遷所衍生的性暴力犯罪議題,背後實有其擺盪於數位性暴力與性暴力數位化之間的迷思與弔詭論述。
話說:在一項由官方所委託進行之〈網路性別暴力狀況調查報告〉的研究結果,顯現出來幾個相與關聯的變遷趨勢,這其中包括:在各類數位與網路性別暴力樣態中,係以騷擾的48.5%終生盛行率最高,至於,就其被害人年齡層而言,雖然是以30至39歲的71%終生盛行率最高,但是,數位性別暴力被害人係屬於跨年齡組的全年齡化,除此之外,有超過八成的數位性別暴力被害人認為其身心受到多重影響,但是,卻有超過六成的被害人並未對外求助,如此一來,對於這些表達性態度行為的考察針砭,自當是要有從個體到制度及其大環境中之綜融性思辨的必要。
誠然,該項的調查顯示,18至74歲民眾遭受數位網路性別暴力的1年盛行率為47.4%,而15歲以後至調查之際曾有數位性別暴力被害經驗的終生盛行率則為59.4%,顯而易見的是,遭受性暴力數位化之不當對待的比例,可謂是相當驚人,就此而言,要如何因應於該項數位工具已然是成為某種必要之惡,據以因勢利導於思索包括從價值理性到工具理性,以及從需要到想要之於雙重性運作命題的比例原則,以此觀之,來自人性想像的科技創造,是否因為脆弱的人性誘因及其難知的數位素養,而讓數位使用者身處於數位性暴力的陷阱風暴之中;連帶地,即使數位性別暴力的被害人已然是一種不分年紀大小的全年齡化趨勢,但是,相與配搭的因應對策,還是要有分齡與分流的協力措施。准此,若果數位性別暴力是一項預期或非預期的發展性後果,但是,不同年齡層的數位知能素養培力,實有通盤檢視之必要。
至於,扣緊包括騷擾、羞辱與攻擊以及跟蹤或肉搜在內的各類數位與網路性別暴力樣態,探究的重點就不全然只是聚焦於盛行率本身的排序,而是該項的先後順序,是否有其從發微、積累到某種對於身體上不法侵害的演變歷程,這部分加惡的發展過程,更有其必要去思索就其如何從實體性暴力到數位性暴力的創傷症狀、如何從措手不及的毫無防備到證據保全的難以舉證、如何從檢討對於被害人的譴責到理解被害人的身心處境、如何從受害人的個人動力受限到社會參與受制、如何從數位素養的事前防制到事發之際的防治作為、如何從求助管道到服務資源連結,以迄於如何從主管機關到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協力網絡,藉此檢視、反思對於數位性暴力的應有作為;連帶地,從性暴力數位化所被突顯的該項智能數位科技到私密影像之於數位網路的特定暴力樣態,這也直指出來「網路—數位—元宇宙」的迷亂情事,當比想像中來的嚴重、可畏。
總之,該項的調查報告,固然還是偏向於某種的特定拼圖,但是,要如何從拚圖而來的各項大數據資料勘查,藉此追索脆弱人性的自為、自衛、自處和自保之道,這部分的觀念充權之社會性教育,實屬必要。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文章探討了數位變遷所引發的性暴力犯罪問題,特別是數位性暴力和性暴力數位化之間的迷思與弔詭。根據官方委託的〈網路性別暴力狀況調查報告〉,有幾個關鍵趨勢浮現,騷擾行為在各類數位與網路性別暴力樣態中以48.5%的終生盛行率最高,雖然30至39歲的被害人有著71%的最高終生盛行率,但數位性別暴力影響的是全年齡層,超過八成的被害人認為其身心受到多重影響,然而,超過六成的被害人未曾對外求助。這顯示出個體、制度及大環境間綜合思辨的重要性。調查結果顯示,18至74歲民眾遭受數位網路性別暴力的1年盛行率為47.4%,而15歲以後至調查時的終生盛行率為59.4%。這些數字顯示性暴力數位化的比例相當驚人。如何在這種數位工具成為「必要之惡」的情況下,通過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來制定應對策略,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重點。數位技術的創新可能因為人性的脆弱和數位素養的缺乏,使得使用者陷入數位性暴力的陷阱。然而,數位性別暴力被害人已經呈現全年齡化的趨勢,但應對措施仍需分齡和分流考慮。數位知能素養培力必須通盤檢視,特別是對不同年齡層的教育和預防策略。數位與網路性別暴力的樣態包括騷擾、羞辱、攻擊、跟蹤和這篇文章探討了數位變遷所引發的性暴力犯罪問題,特別是數位性暴力和性暴力數位化之間的迷思與弔詭。根據官方委託的〈網路性別暴力狀況調查報告〉,有幾個關鍵趨勢浮現。
首先,騷擾行為在各類數位與網路性別暴力樣態中以48.5%的終生盛行率最高。雖然30至39歲的被害人有著71%的最高終生盛行率,但數位性別暴力影響的是全年齡層,超過八成的被害人認為其身心受到多重影響,然而,超過六成的被害人未曾對外求助。這顯示出個體、制度及大環境間綜合思辨的重要性。
調查結果顯示,18至74歲民眾遭受數位網路性別暴力的1年盛行率為47.4%,而15歲以後至調查時的終生盛行率為59.4%。這些數字顯示性暴力數位化的比例相當驚人。如何在這種數位工具成為「必要之惡」的情況下,通過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來制定應對策略,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重點。數位技術的創新可能因為人性的脆弱和數位素養的缺乏,使得使用者陷入數位性暴力的陷阱。
數位性別暴力被害人已經呈現全年齡化的趨勢,但應對措施仍需分齡和分流考慮。數位知能素養培力必須通盤檢視,特別是對不同年齡層的教育和預防策略。數位與網路性別暴力的樣態包括騷擾、羞辱、攻擊、跟蹤和肉搜等,其發展過程是否有先後順序,從實體性暴力到數位性暴力的創傷症狀,從毫無防備到證據保全的難以舉證,從譴責被害人到理解其身心處境,從受害人動力受限到社會參與受制,這些問題都需要深入思考。
對於數位性暴力的防治措施,從事前預防到事後的防治作為,從求助管道到服務資源連結,從主管機關到各事業主管機關的協力網絡,都需要全面檢視和反思。性暴力數位化所帶來的挑戰和數位網路的特定暴力樣態,顯示出「網路—數位—元宇宙」的迷亂情境比想像中更為嚴重和可畏。
總結來說,該調查報告提供了數據和拼圖,但我們需要從這些大數據中探求脆弱人性的自為、自衛、自處和自保之道,這部分的社會性教育觀念充權非常必要。這些見解和感想突顯了在數位時代,我們必須採取多層次、多方位的策略來應對數位性暴力,並強調數位素養教育的重要性。肉搜等,其發展過程是否有先後順序,從實體性暴力到數位性暴力的創傷症狀,從毫無防備到證據保全的難以舉證,從譴責被害人到理解其身心處境,從受害人動力受限到社會參與受制,這些問題都需要深入思考。因此,對於數位性暴力的防治措施,從事前預防到事後的防治作為,從求助管道到服務資源連結,從主管機關到各事業主管機關的協力網絡,都需要全面檢視和反思。性暴力數位化所帶來的挑戰和數位網路的特定暴力樣態,顯示出「網路—數位—元宇宙」的迷亂情境比想像中更為嚴重和可畏。
總而言之,該調查報告提供了數據和拼圖,但我們需要從這些大數據中探求脆弱人性的自為、自衛、自處和自保之道,這部分的社會性教育觀念充權非常必要。這些見解和感想突顯了在數位時代,我們必須採取多層次、多方位的策略來應對數位性暴力,並強調數位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一項由官方委託進行的〈網路性別暴力狀況調查報告〉揭示了數位與網路性別暴力的多重變遷趨勢。其中,騷擾的終生盛行率最高,達48.5%。年齡層方面,30至39歲的終生盛行率最高,達71%。然而,數位性別暴力的被害人分布於各年齡層,超過八成的被害人認為其身心受到多重影響,但超過六成的被害人未對外求助,該項調查顯示,18至74歲民眾遭受數位網路性別暴力的1年盛行率為47.4%,而15歲以後至調查之際曾有數位性別暴力被害經驗的終生盛行率為59.4%。這些數據顯示,數位性別暴力的普遍性和嚴重性,不分年齡且對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在這項調查報告引發了我對數位性別暴力問題的深刻反思。首先,騷擾、羞辱、攻擊以及跟蹤或肉搜等各類數位性別暴力樣態,已經成為數位時代的一個重要社會問題。數位工具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成為了某些人施暴的工具。這顯示了科技創新在未能全面提升人性素養的情況下,反而成為了某種必要之惡,數位性別暴力的全年齡化趨勢要求我們在應對策略上也要分齡、分流。不同年齡層的數位素養培力是必須的,以提升全社會的防護能力。同時,受害者的心理輔導、法律援助等也需要針對不同年齡層進行細化和專業化的服務。並且數位性別暴力從發微、積累到身體上不法侵害的演變歷程,需要我們從多個層面進行考察和反思。從如何應對實體性暴力轉變為數位性暴力,如何保障證據的保全,如何從譴責被害人轉向理解被害人的處境,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深入探討的議題。
我們還需要強化數位素養的事前防制和事發之際的防治作為,確保求助管道暢通並連結服務資源。主管機關和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需要建立協力網絡,檢視和反思對於數位性暴力的應有作為,以更有效地保護受害者。
綜上述所觀,這項調查報告提供了重要的數據和洞見,但也只是特定拼圖的一部分。如何利用這些大數據資料,追索脆弱人性的自為、自衛、自處和自保之道,是我們未來需要持續努力的方向。數位性別暴力的防治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特別是在社會性教育方面,讓每個人都能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並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
在閱讀這篇文章後,數位性暴力問題引發了我對科技進步與人性脆弱性之間的思考。數位變遷帶來了許多便利,但同時也創造了新的犯罪形式,尤其是數位性別暴力的日益普遍,正是這種科技帶來的「必要之惡」。根據調查結果,數位性別暴力的盛行率驚人,甚至已跨越年齡界限,成為全民問題。而數位性暴力犯罪,無論是騷擾、跟蹤或羞辱,無不讓受害者身心受創。然而,受害者求助比例偏低,這突顯了數位性別暴力的隱蔽性與社會支持體系的不足。
首先,數位性暴力的全年齡化趨勢值得警惕。文章中提到,數位性別暴力的被害人跨越多個年齡層,15歲至74歲的人群都受到波及,這表明數位世界的危險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真實存在的。隨著年齡層的擴大,應對措施必須分齡且分流。年輕人可能缺乏數位防範意識,容易因輕率的行為落入陷阱;而年長者則因為數位素養的不足,可能更加難以察覺自己成為了數位暴力的受害者。根據2023年的調查報告,48.5%的人曾經遭遇過網路性別騷擾,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字。它反映了數位世界的無孔不入性,數位性別暴力不再僅是年輕世代的問題,而是每個使用網路的人都可能面臨的威脅。這種全齡化的現象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從根本上提高民眾的數位素養,讓每個人都能在面對數位威脅時擁有基本的防衛能力。文章中提到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數位工具的「雙重性」問題。數位科技既是便利工具,也是潛在的危險來源。數位性暴力往往從線上攻擊開始,逐步累積對受害者的心理創傷,最終可能進化為身體上的不法侵害。這讓我聯想到一個嚴肅的問題:當科技快速發展,數位環境變得更加複雜時,我們是否有足夠的制度和社會支持來保護那些身處風險中的個人?舉例來說,科技的發展在全球範圍內推動了隱私侵犯與性暴力的數位化。深偽技術(deepfake)正是這一現象的極端表現,這種技術可以將受害者的臉部合成到不雅影片中,讓受害者無法證明自己清白,進而深陷數位暴力的困境。這些新型犯罪挑戰了現有法律與社會機制,強調了政府與科技公司之間協作的重要性,尤其是針對網路平台上的監管與預防機制。
文章中也指出,超過六成的數位性別暴力受害者並未對外求助,這一點讓我感到特別沉重。數位性暴力的受害者往往處於孤立狀態,因為他們面臨著社會譴責與自我懷疑的雙重困境。許多受害者害怕向外界求助,擔心遭到「受害者責難」,這進一步加深了他們的心理創傷。對於這些受害者而言,除了情感支持,他們還需要來自法律和心理輔導方面的多層面幫助。如何降低這些障礙,讓受害者有勇氣尋求援助,是社會應該重視的課題。因此,社會服務體系的強化至關重要。除了提高受害者的求助意願,還需要建立強而有力的支持體系,包括政府機關、非營利組織、醫療與心理輔導資源等,以提供全面性的支持。此外,數位素養的教育應該從學校階段開始,以增強青少年對數位世界的風險意識,並使其在面對網絡攻擊時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只有通過全方位的防護與支持,才能讓我們在這個數位化的世界中不至於成為受害者,從而真正實現科技為人服務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