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0📚
01.千萬房貸創新高
02.總統坐駕最高檔
03.捷運喋血鄭捷案
04.廓清長照新願景
05.綠領人才新世代
06.社區工作三典範
07.勞保年改採撥補
08.虛擬收入社救法
09.孤獨老死超高齡
10.監視設備防兒虐
11.健康餘命反減少
12.離婚再婚贍養費
13.數位產品遲緩兒
14.雙語國家三十年
15.青鳥行動教育部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六月份的第二周(2024.06.10)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千萬房貸創新高」、「總統坐駕最高檔」、「捷運喋血鄭捷案」、「廓清長照新願景」、「綠領人才新世代」、「社區工作三典範」、「勞保年改採撥補」、「虛擬收入社救法」、「孤獨老死超高齡」、「監視設備防兒虐」、「健康餘命反減少」、「離婚再婚贍養費」、「數位產品遲緩兒」、「雙語國家三十年」以及「青鳥行動教育部」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千萬房貸創新高」,根據聯徵中心購屋房貸統計,去年(2023年)第四季平均國人購屋房貸達到970.5萬元,一舉改寫歷史的新高,相較於一年之前,房貸金額增加85.2萬元,這也突顯了從國土規劃到區域整合、從殊價財到公共財、從房價到房貸、從總價金到貸款年數而來之於購房、租屋無殼蝸牛的困境人生,這是因為,2020年時平均單價僅35萬元,2024年每坪卻直接飆升至52萬元,四年期間大增17萬元,漲幅直逼5成,特別是短期之內恐怕還是看不到房價的上漲極限;「總統坐駕最高檔」,台灣第16任總統賴清德正式宣誓就職,同時也讓新任總統的坐駕首次對外曝光,此一要價高達2,700萬元的BMW760i xDrive Protection,具備有VR9防護等級,更是全球唯一配備主動轉向系統的防彈安全車,顯然,從後人民之所憂到總統先之所樂而來的最高檔座車,擺盪於治安、社安與國安之間的諸多拉扯,實有其復歸對於領導者人設包裝的反智、反制與反思;「捷運喋血鄭捷案」,屆滿十周年的『鄭捷事件』之當天,卻在台中捷運出現類似的犯罪手法,顯然,從一般場所到特定載具、從台北捷到台中捷、從隨機殺人到無差別砍人、從問題少年到少年問題、從內在歸因到系統歸因,以迄於從單一的個別鄭捷到集體潛藏的鄭捷們,相與對應之原因及其結果的串聯性探究,依舊還是處於『無知之幕』情境,更遑論於此時當下之於『廢死政治』的時代氛圍;「廓清長照新願景」,思索連續性照顧的斷裂或斷鏈,理當是一項整全多層的綜合性命題,看得到得是從老人、障者到其他特殊需求的標地人口;從健康、亞健康、衰弱、失智或失能、重病或末期到臨終或寧終的老化歷程及其照顧需求評估;從家照者、居家照、主照者、外照者到機構專照者的多元長照角色分工;從照專、A個管、B單位、C據點到照顧實務指導的使用者需求滿足視角;從在家性質之居家服務或家庭托顧、在地性質的日間照顧或公共托老到入住性質的機構安置養護;從受照者人權、照顧者人權、主照婦女人權到照顧平權的權利內涵;從個人照顧、家庭支持、社區守護到國家責任的環扣鑲嵌;從衛生福利、心理諮商、勞動參與、產業經濟、警政司法到社會性教育的跨域統整,以及從意識形態、政策定調、法令規章、制度整合、服務輸送到社會包容的一以貫之,但是,如何嚴肅看待包括長照保險化、長照素養化、長照夥伴化及其長照人權化之於根本的命題意旨,這更是仰望長照新願景的必要性廓清;以及「綠領人才新世代」,包括排碳、減碳、碳費、碳捐在內的各項碳足跡布建,已然成為各大企業爭搶新世代的綠領人才,以今年(2024年)為例,每月平均有超過3,500個不限定領域的綠領工作職缺,六年以來成長五倍,遠地不說,從CSR到SDGs抑或ESG所涉及到環境改善、社會參與、公司治理以及永續發展,均可以思索『綠社工』在這其中的可能角色定位和職能運作。

其次,「社區工作三典範」,攸關到社區工作的概念底蘊、運作界定,也有其超脫於從上一個世紀的農業社會,以進化到本世紀之於數位社會的必要性蛻變,就此而言,包括社區發展、社區營造、地方創生等等以物理環境為主體的傳統社區心智圖像,實有進行典範移轉之必要,也就是說,如何從過往人、文、地、產、景之於『地理社區』布建的舊典範,進一步地延展至公私協力委託關係之於『責任社區』的新典範,及其在地守護之於『關懷社區』的後典範等等『舊典範—新典範—後典範』的社區工作典範傳承。冀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直指出來的乃是:相同的『Community』一詞,實則包括社區、社群兩種不同的詮釋角度,這其中『社區』(Community)裡的社會工作,指涉的是被人群所包圍的地理社區,藉此思索如何導入社工專業知能,藉此達到引領社區變革的積極意義;至於,社會工作裡的『社群』(Community)則是意指在特定社區情境氛圍底下的人群議題現象,據以回歸於從特定到一般的社群住民及其相關需求滿足抑或風險規避為先的責任社區與關懷社區的運作模式,這部分已經可以從當前百花齊放的各項政府委託方案或社區自主計畫,找出全齡化守護社區的契機所在;「勞保年改採撥補」,針對勞保的年金改革議題,新任勞動部長定調為『撥補就是改革』,顯然,從撥補到改革、從唯一到之一、從治標到治本、從勞保年改到軍公教年改,以迄於從所得替代到國家最終給付責任,相與關聯的理性論辯,抵不上權謀操弄的『年改政治』;「虛擬收入社救法」,衛福部預告〈社會救助法〉的部分修正條文草案,新增特定對象與條件可取消虛擬收入認定,這其中包含有給予大學畢業生三年的生涯探索緩衝期、三年內未有工作收入可免除以最低工資核算工作收入,至於,55至60歲高齡勞工、出獄一年內更生人、二度就業一年內婦女以及長期失業者及街友,則是採最低工資八折核算工作收入,但是,還是沒有刪除虛擬收入門檻,顯然,從虛擬收入到實質所得、從經濟弱勢到處境弱勢、從近貧人口到貧戶身分、從個人困頓到家戶貧窮、從中低收入戶到低收入戶、從絕對貧窮到負所得稅,以迄於從安於貧窮到擺脫貧窮,況且還有從特定時節貧窮到無所不在貧窮,直指關乎到人、事、物的社救法條文增修工程,當比想像之中來得嚴峻、深邃與複雜;「孤獨老死超高齡」,根據內政部《僅老年人口居住宅數》資料顯示,僅有一名65歲老人獨居宅數從2013年的29.4萬宅,擴及至2022年的52.8萬宅,十年期間成長近八成,然而,隨其獨居戶的增多,致使也出現有愈來愈多的『孤獨死』案例,顯然,從不婚不生到婚生少子、從兩人雙老到一人獨老、從跨代闔家到開枝散葉、從食衣住行樂育到生死老殘傷疾、從需求滿足到風險規避、從在家老化到社會處方籤,以迄於從中高齡到高齡長者,直指該項『孤獨—老死—孤獨死』的命題思辨,實有其進行整全多層的綜融性考察之必要;以及「監視設備防兒虐」,因應於層出不窮的居家托育虐兒事件,對此,新北市社會局公告將自6月1日起補助新北市居家托育人員添購上限1萬元的攝錄影音器材,並且要求居托人員維護設備運作正常,同時,也要配合訪視人員、司法機關調閱,只不過,從鼓勵補助到強制配備、從錄影監視到資料保護、從托兒活動範圍到其他活動空間、從身體上的不當對待到身心靈的無形霸凌,以迄於從硬體設施到軟體素養,該項的舉措究竟能夠讓私密領域的托育照顧,達到何等之陪伴、培力的共好效益,這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癥結所在。

最後,「健康餘命反減少」,衛福部最新公布2022年國人健康平均餘命為72.43歲,相較於2021年的73.30歲,國人少活約10.4個月,這也創下了自2011年統計以來減少最多歲數的單一年份,只是,從己身狀況的個人歸因到新冠病毒變異株的環境歸因,以迄於從消極的疾病治療到積極的預防醫學,直指出來的乃是該項為身體健康不需依賴他人的平均期望存活年數,並且係由疾病、功能障礙及死亡的存活曲線,以分別計算各年齡別健康生命的存活率和未罹患慢性疾病狀況下的平均餘命,實有其從個人健康管理到公衛醫護水準及其疫情全球化彼此交錯的糾結因素;「離婚再婚贍養費」,法務部完成〈民法〉親屬篇、〈民法親屬篇施行法〉部分條文的修正草案,修法的重點除了是依據釋憲以放寬離婚條件,也增修贍養費規定,並且明定請求剩餘財產分配時,必要的話,得請求對方提出財產清冊及相關文件等,至於,具體的規定包括有刪除『惡公婆凌虐、不治惡疾、精神病、生死不明3年』等離婚訴訟的適用要件,放寬裁判離婚要件,若是夫妻5年內累計分居期間已達3年者,夫妻之一方得訴請離婚,此外,收受贍養費一方,如再婚或死亡,支付一方就不必再付贍養費,而養不活自己的支付贍養費另一方,可不必給贍養費,最後,明定夫妻雙方離婚,非因生活陷於困難、就業能力減損或就業機會減少,而自行約定贍養費者,並不適用再婚喪失贍養權利規定,值得注意的是,草案明定法院七項審酌贍養費標準,像是夫妻年齡與健康狀況、財務狀況或有無職業退休年金分配請求權、需繼續照顧未成年子女程度、贍養權利人接受職業訓練及重返職場機會及費用、有無其他應負扶養義務人,以及人數、婚姻存續期間長短、生活水準及家庭分工情形,抑或其他影響家庭生活的特殊情況,顯然,從締結良緣到好聚好散的一線之隔,糾結的還是婚姻關係裡之於性別體制的權控關係,特別是攸關到錢財事務的該項性別保障,又是奠基於從人格自主到生活自主到經濟自主而來的性別歧視,如此,從想要保護妳的『天』到他不斷給予踐踏的『地』,除了訴諸於情感連帶的必要條件,性別覺察的充分條件,這也是婚姻關係的兩造或多造,所需要面臨的人生課題;「數位產品遲緩兒」,2023年遲緩兒的通報個案數有34,781,對照於2011年僅有15,848,十二年期間快速增一倍以上,特別是從早期療育評估的臨床經驗中發現到,受到3C保母影響致使後天訓練不足的語言遲緩兒比重占據三成,此一『會聽,但不見得會講』的幼兒個案,主因乃是在於缺乏親子互動和生活經驗,導致出現表達能力不足的語言發展緩情形,以此觀之,從不可抗拒的先天因素到人為歸因的後天因素、從雙薪家庭的結構限制到管教素養的認知基模、從語言發展學習到語言遲緩療育、從家庭支持動力到特教量能城鄉落差,以迄於從一般家庭到特定人口家庭組成,關乎到語言發展遲緩的該項社會現象,當比想像中來得嚴重、複雜;「雙語國家三十年」,針對要於2030年達成雙語國家的總統政見目標一事,教育部長直言需要加以推動的乃是雙語教育的政策規劃,據以讓新生世代的年輕人能夠與國際接軌,而即使是現在開始做,也是需要30年久的時程,顯然,從雙語國家到雙語政策的雙語界定及其從綱舉目張到配套措施之於整體性需求評估的機制設計,這會是該起從政見、政策到政務與政事如何能夠一以貫之的癥結所在;以及「青鳥行動教育部」,針對立法院近日審查國會改革法案,引發包括學生族群在內的民眾上街發起所謂的『青鳥行動』抗議,對此,新任教育部長強調,青年參與國家或公共事務應被鼓勵,不過,須注意人身安全與彼此尊重,在參與公共事務表達自己意見的同時,也要有尊重多元聲音的民主法治真諦,顯然,此一諍言對偏向於社會性縱容的當今環境來說,大手牽小手固然是讓幸福可以跟著走,但是,大手如何讓新生世代安然的接手,就此而言,從守住好的鷹架學習氛圍到進行方向正確的雁行團體飛翔、從學習想到主動問和踏實做、從用生命進入別人的生命到用生命影響自己的生命及其用生命改變我您我的生命、從分享的快樂是加倍的多及其擔當的重擔是格外的輕、從想的卻做不到及其做了但會有驚奇的預想不到,以迄於誰也不能代表誰,就只有您能代表您,但是,您卻不能代表真正的您自己,直指一種帶著走的獨立思辨能力及其所欠缺的公民素養,實乃是最為關鍵的癥結所在。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