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與年輕世代及其中高齡人口擔綱從事居托員的歸因事由議論,背後實有進一步探究之處。
誠然,透過官方的公務統計顯示出來:機構型態托育服務的專業人員人數,截至2023年底,總計有1萬3189人,至於,從業者的年齡分布係以30至40歲為多、占比為34.34%,未滿30歲族群則以31.74%次之,但是,超過50歲以上從業者的所占比,則是不到10%,顯現出來整體托嬰中心從業人員的年齡分布有年輕化趨勢,相形之下,居家型態托育服務的專業人員人數,2023年之際總計有2萬7281人,年齡超過40歲以上者占86.53%,這其中又以50至59歲為其大宗,共計有9,664人(占比35.42%),顯露出來的是居托員出現高齡化現象,以此觀之,雖然扣緊年齡及其托育場域而來的交叉分析和差異對比,是有某種程度的觀照意義,但是,倆倆因子所關涉的背景變項屬性,實有進一步商榷、議論之處,就此而言,何以年輕人不去從事俗稱為保母的該項居家托育人員職種,這部分理應是要復歸於「個體—制度—大環境」的綜融性思辨。
冀此,扣緊「推力—拉力」的進退力量,據以呈顯出來年輕世代、中高齡族群各自選擇托育服務作為一項工作職種,進一步可能的考量因素,如此一來,環視於從居家型態到機構型態、從保健因子到激勵因子、從買方到賣方、從生命事件到家庭動力,以迄於從養成管道之於教育體制的制度設計,直指出來:上述集體意涵的客觀事實經驗,已然是某種預期之中的發展性後果,更確切地說,所謂的「居家托」與「機構托」實為托育服務天平的兩造,翹盪之間的鐘擺進退選擇,也是一體兩面的互為印照,這其中何以年輕人不去從事居托服務,包括有關閉高職幼保科、薪水工作不穩定以及不重視技職人才等因素,相形之下,從居家保母門檻低到學士後教保專班滿招等誘因條件,則是中高齡族群願意選擇居托工作的利基所在。准此,在這裡的論述思辨,一方面,指陳出來的是關涉到居家托育之人才、人流與人資的推拉相抵,要如何取得某種比例的衡平關係,這才是考察的重點所在,特別要是如何回歸對於捍衛嬰幼兒最佳利益的關懷旨趣,據以去正視包括人格特質、自我概念、社會歷練、勞動條件、職場環境、生命事件、制度保障,抑或是從個人動力到家庭動力及其外部系統動力的通盤性檢視與檢討。
總之,從規範性需求到表達性需求而來的應然與實然之於托育服務職業、職種、職場的分齡、分類和分流,這部份是要有大數據資料勘查的更進一步探究,特別是「個體—制度—大環境」的通盤性審視。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