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與移工事務相關的時事新聞報導,背後卻是有其多元文化敏覺度及其素養內涵的相關思索。

根據勞動部統計資料顯示,截至去年(2023年)的年底為止,國內引進的移工人數高達75萬3430人,這其中包括農、林、漁、牧、營建、工程等所謂的「產業移工」共有51萬9125人,至於,長照機構或護理之家的「社福移工」及家庭看護之類的「家事移工」,兩者合計有23萬4305人,無疑地,移工的引進聘僱當只會不斷的擴增,藉此補實當前百工百業的人力缺口,如此一來,從傳統的遠洋漁業移工到受惠於法規放寬增幅最為明顯的營建業及農業移工,這也指陳出來:倘若未能針對移工政策獲致應有的廓清、定位,那麼,從數量到素質以及相與衍生出來的各種議題現象,各種的移工脫序、亂象情形,當只會成為一項尾大不掉的公共事務管理難題。

冀此,移工的角色定位已經是從多元夥伴關係的補充性質,一舉蛻變為重要不可或缺的替代角色扮演,如此一來,從產業移工到社福移工或家事移工的勞動條件、從東南亞到印度的原生國移工文化、從移工的大量引進到本國籍勞工的勞動權益衝擊影響、從移工到逃逸打黑工的社會成本代價,指陳出來對於移工議題的考察議論,是要有綜融於移工、仲介、雇主、公司、產業及其多元文化所關涉到「個體—制度—大環境」之整體性關照的必要性,特別是回歸於「理念—政策—立法—行政—移工輸入—績效管理」所應有的通盤性檢視,畢竟,涵蓋國族人種、政經社文宗、風土民情殊異的移工客觀事實,對於這一群跨國籍移工的關注考察,癥結點就不全然只是侷限在飄洋過海的移動屬性及其工作勞動,而是要如何就其『移動(移)—工作(工)—外勞(移工)—勞動階級(剝削關係)—全人發展(壓迫結構)』的關懷旨趣,據以思索如何復歸於關懷倫理的基本提問。

最後,兼具海洋文明內涵的台灣島國,篳路藍縷於先來晚到的不同種族人口,像是從原民到唐山過客、從漳泉到閩客、從本省到外省、從漢民族到新住民、從新住民到新二代抑或是從跨國婚姻到外國勞工等等豐富的台灣海洋文明內涵,如何得以增益多元文化敏感度的知能涵養,這也是未來台灣的發展契機與危機所在,以此觀之,欠缺綱舉目張及其一錘定音的移工政策,這何嘗不是印照出來因為羸弱的多元文化敏感度其所展現出來不知所措的一種預期性結果,就此而言,環視於2023年之際75萬名的移工人數及其59萬名的新住民和超過40萬名的新二代,那麼,當前移工人數多於新住民數量、新住民人口超過原住民人數以及原住民總數又大於新二代數量等人口變遷事實,當只是再次強化台灣島國作為一種多元文化社會的客觀事實,只不過,從移工社會、勞動社會、階級社會到人權社會的文明化表徵,台灣社會是否已經找出應然與實然彼此之間的衡平關係?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