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眾吸菸率持續攀升,109年成人吸菸率為13.1%,但最新111年統計卻來到14%。董氏基金會引用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指出,弱勢家庭更容易讓吸菸行為「代代相傳」,由於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排解壓力,因此吸菸成為輕鬆轉化壓力的方式。醫師則表示,若只是吸菸,沒有處理壓力源頭,一但藥效過去,情緒的問題會「反彈」得更嚴重,就必須再吸更多菸,成為惡性循環。

接觸菸品不一定會產生菸癮,但產生菸癮大多有心理因素。衛福部國健署戒菸專線諮詢員詹淑如指出,專線統計,男性之所以接觸到菸品多屬於「被動」,就學期間同學邀約、當兵時同袍遞菸,或是出社會後應酬的社交菸,會成癮往往是工作上遇到瓶頸,透過抽菸集中注意力;但女性則多是情緒問題,心理壓力大而主動尋求菸品紓壓。

民眾吸菸其實跟「貧窮」有關,林清麗表示,根據WHO研究,經濟弱勢族群的吸菸率更高,因為吸菸是能夠「自由選擇的行為」,在想要轉移注意力,緩解焦慮、壓力等情緒時就抽一根菸,是相當快速的方式,一個便當100元只能吃一餐,但一包菸100多元可以轉移他們一整天的情緒壓力,雖然沒有解決,但至少暫時逃避了。

若同住家人吸菸,青少年就更容易開始使用菸品。林清麗說,許多人不知道還有其他方式可以排解壓力,大多認為運動紓壓門檻高,覺得打球要有球友、騎腳踏車要有車友,這無形中限制了他們對於紓壓出口,而吸菸卻可以一個人進行;久而久之就會上癮,依賴藥物來轉化自我的情緒問題。

但抽菸其實無法根本性的解決情緒問題。台安醫院戒菸門診、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吳憲林指出,只要負面情緒、壓力一來,抽一根菸就沒有感覺了,吸菸雖可以很簡單解決掉情緒問題,但藥效過了之後會「反彈」,情緒低谷更加嚴重,導致對菸品更加依賴,一段時間沒抽壓力反而更大,陷入惡性循環中。

吳憲林表示,男性吸菸大多是「生理成癮」,不抽就會發作,因此得靠藥物介入提升戒菸成功率;但女性多屬於「心理成癮」,一旦有情緒、壓力問題就會透過菸品來緩解,但抽了又討厭自己身上的菸味,更擔心抽菸導致皮膚老化等外表問題,因此想要戒菸,卻反而造成壓力,容易陷入矛盾的惡性循環中,得幫助他們看見問題本身,找出真正讓心情不好的原因,才有辦法成功戒菸。(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