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與台北市整體社區工作發展的時事新聞,背後卻有其值得深究之處。

話說:今年(2023年)的五月份,台北市又重新回到250萬名人口大關,雖然,直接影響到的乃是市議員及市府官員席次,但是,由下而上的各項服務輸送及其要如何有超前部署的積極性措施,這更是行政主義國家機器應該要有的策進作為,畢竟,單就扣緊不同行政區塊而來之人口結構及其不利境遇的交叉對比,那麼,十二個行政區當中65歲以上人口所占比部分,五月時萬華區已達到24%,其次為大安區六月達到24%。相反地,65歲以上人口占比最低的則是內湖區,八月時65歲以上占比僅為18%,其次為南港區、文山區,占比均為20%;再則,就其經濟弱勢情形來看,依今年八月台北市各區低收入戶的戶數統計,比率最高的是萬華區4.83%、其次為大同區3.20%,低收入戶數占比最少的是大安區0.9%,其次則是內湖區1.32%,如此一來,『既老且窮』的萬華區映照於『老多窮少』的大安區,相與對應的社區工作對應對策,自當是要有不同類別範疇的應變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老人所占比、低收入戶戶數在內之各個行政區的面貌景況,是有必要進一步地擴及到全年齡層及其諸如個人動力、家庭動力、區位動力,以進行系統動力的整體資源配置規劃,如此一來,從全市到個別行政區所關涉到生活環境、問題診斷、需求評估、資源盤點及其照顧計畫的社區工作願景藍圖,更有復歸於資料勘查以進行詳實大數據分析(big data)之必要,畢竟,貼近在地生活的台北都會型態,社區量能與能量的重要性,超出想像之中的角色擔綱,如此一來,馬上看得到的是關乎到高齡長者,從滿足基本需求到規避人身風險的服務項目輸送,是否要有從老人比重超出20%之「超高齡社會」,擴及到28%之「極高齡社會」的超前思考,連帶而來的是,扣緊從物質條件『老窮』的萬華區到精神層次之『窮老』的大安區、從單一行政區到全市所有行政區、從蛋白區到蛋清或蛋黃區、從老人年齡層到不同世代年齡層、從就醫或就養到就業或就學、從人籍合一到設籍但並未實際居住,以迄於包括個別行政區之租屋或照護等『需求』,抑或天災、崩塌等『風險』而來的熱點預警擘劃,更是點明出來:如何得以找出急速老化如台北市,背後所包裹物理環境及其社區景觀之「地理社區」、公私協力及其專精服務之「責任社區」,以及在地守護及其長照據點之「關懷社區」等不同社區工作樣態的變遷意涵。

總之,該起時事新聞點評出來:無論台北一市或台北市的各個行政,是要有創新性的突破思維,藉此思索包括『人口環境—文化環境—地理環境—產業環境—景觀環境』之社區(community)以及『人—事—時—地—物』之社群(community),兩者之間的分殊和合,據以找出從『點—線—面』到『微視—中介—巨視』的整體性社區工作布建。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