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根據衛福部的自殺死亡統計顯示,2022年自殺死亡人數高達有3,787人,這其中15至24歲的自殺粗死亡率,更是從2014年起逐年攀升從每十萬人口5.1人,一舉飆升到2022年的每十萬人口10.7,也就是說,年輕人的自殺問題業已出現嚴重的加惡現象,對此,衛生福利部將從今年(2023年)的八月起推出所謂的〈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只要是年紀介於15歲到30歲之間的年輕人,都可獲得一年內有3次額度和每一次1,600元的心理諮商補助,並且全台各地都可使用該項資源,顯然,心理健康維護之於對的事,要如何嫁接於包括心理諮商在內之於對的手段方法、之於對的介入時間以及應有的配套措施,這多少直指出來該項的策進作為,還是存在著許多值得商榷之處。

誠然,若果該項方案的推廣,係以年輕族群為其特定對象及其防範自殺問題的特殊需求,那麼,從自殺的意念到自殺的手法,以迄於自殺成功與否的配搭措施,宜是要有差異、殊異的綜融性思考,畢竟,心理健康及其自殺行徑,這兩者之間的拉扯互動,絕非只是單純直接、不可逆的因果關係,而是有其包括前導、中介、內含、外加、抑制、扭曲等等檢定因素(test factor)的干涉作用,如此一來,在這裡的針砭論述,應該是要先行釐清牽扯輕族群個人動力之破綻、出口及其訴求自戕手段的可能因素為何?就此而言,藉由啟動心理諮商機制以有效防範自殺,此一最大變異因素的論斷,便有商榷之處,更遑論還有涉及到社會、經濟、人際、認知的可能糾結因素。

連帶地,從人口對象別到情境議題別的延展性思辨,那麼,對於該項方案更要有創造性轉化的另類思考,這其中包括:從年輕族群到各個世代的全面性推廣、從15歲到30歲以迄於不同年齡的自殺大數據勘查、從個人動力到家庭氛圍的可能破口深究、從內部環境到系統動力的有所鑲嵌、從心理諮商到照顧管理的全人關懷、從心理健康到社會安全的結構性調整、從預防介入到事發停損的首尾貫通、從諮商協助到校園或職場的諮商配搭措施的整合服務、從三次的心理諮商到多次心理健康維護的績效管理,以迄於從免費的福利津貼到福利服務效益抑或該項心諮服務所涉及到資訊完整、透明、充分、及時、對稱的相關提問,指陳出來該項的策進作為,究竟係為錦上添花、雪中送炭抑或聊備一格,這自當有必要復歸於需求評估、過程評估以及結果評估之效益評估的應有機制設計。

最後,嫁接於『選舉政治』而來的行政國家本位,這使得近年的諸多社福亂象,又豈止於脫序了得,如此一來,鎖定15歲到30歲之間年輕世代的該項創新方案,其所關乎到心理範疇之「特定性」、自殺歸因之「動力性」、社會效果之「普及性」、補助性質之「給付性」、服務輸送之「媒合性」,以及三次機會之「有限性」,均有值得深究之處,而即使估算一年有3次的額度,約莫會有6,000人及其18,000人次受惠的心理諮商服務,但是,有限的公共資源又要如何得以產生最大效益的成本效果(cost effectiveness),這使得諸如資源排擠、資格條件、排除條款、公平正義、配套措施及其積極性差別待遇等關懷意旨,點明出來的是:對於該項的〈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是要有可行與不可行、可為與不可為、可用與不可用以及可期和不可期的併同思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