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雖然是係屬於慣例的官方統計數據,但是,資料背後的大數據勘查,卻有其足堪玩味之處。
話說:新北市政府社會局家防中心公布與老人家庭暴力相關的統計數據,這其中去年(2022年)一整年度下來,所受理老人家暴的通報數高達1,844人次,相較於2020年1,400人次以及2021年的1,600人次的受理案件,顯現出來近三年新北市高齡長者遭受到不當對待的家暴情事,業已出現逐年增加的加惡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就其長者及其性別的交叉分析,女性長輩受虐暴力超乎男性有2倍之多,這亦凸顯受暴長者女性化的家暴型態,實有更進一步扣緊女性長者之於個人動力、家庭結構、家庭支持而來的家庭系統分析,從而找出相與配搭的因應對策;除此之外,關乎到老人家暴的歸因事由,多數係為與照顧者的人身衝突、財產分配以及子女啃老等等議題現象,如此一來,從『求同』之於所有長者相類似的受暴原因,到『存異』關於不同老人殊異情境的個別性差異,直指出來的會是「長者之個體動力—家庭之制度運作—高齡社會之大環境」的綜融性關照,是有其從長者的身心狀況、照顧長者的家庭量能、公權力預防性介入的社會性參與以及認知閉鎖之觀念充權的多方布建。
遠地不說,受制於成長過程的社會化認知基模,這也讓養兒防老、父權主義而來的權控關係,隨其年邁老化而讓過往掌權有錢的優勢條件逐漸怯弱,進而淪為經濟暴力的受害者甚或是非自願性案主,此一女性經濟暴力化的演進型態及其惡化程度,已然是從年輕之際對於男友或丈夫的相對依附,轉換成為老邁之際對於子女或家屬親人的絕對依賴,從而讓該項基本生理需求都無法有效滿足的經濟暴力,儼然成為一道難以超脫的受暴天際線。准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就不全然只是聚焦在家產世代性移轉而來的公平議題,而是相迎於年歲增長之於代際之間的個人事件與家庭事件,有無與時俱進所應該要有的親職教育和家庭教育,以此觀之,財產分配不公以及照顧壓力的受害情結,某種程度上,皆為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的火把燃點;連帶地,不同於親密關係家暴情事所期待經濟賦權的去經濟控制、價值澄清的個人賦權抑或是居住就業法律之類的公共性協助等等因應策略,相形之下,該項隨身心老化、退化、惡化所增生關乎到經濟不安全的老人受暴行徑,更有如隱形牢籠般危及到籠中之鳥長者的相關權益保障。
最後,若果老人受暴係為一種漫長照顧而來的毒性壓力,更是不能小覷所可能積累的慈悲殺人或長照悲歌,如此一來,除卻讓長者透過走出家庭的社會性參與,藉此達到健康促進的減法照顧外,關於長者從健康、亞健康、衰弱、失智或失能、重病或末期以及寧終等等老化過程及其所應該要兼具的照顧素養,這似乎也指陳出來對於老人受暴情事的通盤性檢視,是要有針對認知態度的『意願』、技巧知識的『能力』以及不可抗拒或難以翻轉之『結構性限制』等不同面向困境,藉以找出結構性解套的生存與發展權益保障。
總之,從家暴女性化、家暴女性長者化、家暴女性長者經濟暴力化到家暴女性長者照顧素養怯弱化,直指出來的是:作為某種客觀事實的老人受暴情事,棘手難題的善後處遇,才正要開始。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長者的個體動力:長者在家庭中往往擔任智慧傳遞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價值觀可以對家庭成員產生積極影響。
家庭制度運作:家庭作為基本社會單位,其運作模式受到社會文化、經濟狀況和政策的影響。在高齡社會中,家庭可能需要重新調整結構,以更好地照顧年長成員。
高齡社會的大環境:隨著人口老齡化,社會需應對老年人照護、醫療資源分配和社會參與等問題。這需要政策制定者、社會服務機構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女性長輩遭受虐待和暴力的情況確實較男性高,這可能由多種因素造成:
性別歧視:社會文化對女性的偏見使得她們在家庭中更容易成為受害者。
依賴性:年長女性可能在經濟上或情感上更依賴家庭成員,這可能使她們更容易受到虐待。
照護壓力:照護者的壓力和疲憊感可能導致暴力行為的發生,尤其是在對年長女性的照顧上。
社會支持不足:年長女性可能缺乏適當的社會支持和資源,難以尋求幫助。
了解這些問題有助於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和支持系統,保障女性長輩的安全和福祉。提高對老人受暴問題的認識和關注,能幫助保護他們的權益和生活品質。
長者的個體動力:長者在家庭中往往擔任智慧傳遞者和支持者的角色。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價值觀可以對家庭成員產生積極影響。
家庭制度運作:家庭作為基本社會單位,其運作模式受到社會文化、經濟狀況和政策的影響。在高齡社會中,家庭可能需要重新調整結構,以更好地照顧年長成員。
高齡社會的大環境:隨著人口老齡化,社會需應對老年人照護、醫療資源分配和社會參與等問題。這需要政策制定者、社會服務機構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女性長輩遭受虐待和暴力的情況確實較男性高,這可能由多種因素造成:
性別歧視:社會文化對女性的偏見使得她們在家庭中更容易成為受害者。
依賴性:年長女性可能在經濟上或情感上更依賴家庭成員,這可能使她們更容易受到虐待。
照護壓力:照護者的壓力和疲憊感可能導致暴力行為的發生,尤其是在對年長女性的照顧上。
社會支持不足:年長女性可能缺乏適當的社會支持和資源,難以尋求幫助。
了解這些問題有助於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和支持系統,保障女性長輩的安全和福祉。提高對老人受暴問題的認識和關注,能幫助保護他們的權益和生活品質。
老人家庭受暴的議題,隨著少子化現象與超高齡化社會的雙重夾擊,以現行社會文化來看,個人認為只會日趨嚴重。就以近年來時常引起年輕人、年長者雙方爭議的博愛座問題來看,雙方經常失去理性溝通與體諒,一味地訴諸各自的情感主張,甚至受到網友們的火上加油而呈現過熱狀態,演變成為「年老無用」等等的人身攻擊歧視言論。從這樣的例子就可窺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文化素養已在消失中⋯⋯因此,同樣的情況若回到家庭裡時,恐怕只會更變本加厲而已,畢竟人在家裡的樣貌,都是遠比在外更加直接且毫無忌憚的。
而女性長輩受暴比例高出男性長輩的現象,如王順民老師文中所點出般,來自於長久以來的舊型父權社會下,女性習慣在經濟、心理層面上依靠先生、孩子,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即便年紀大了之後於家中受暴,可能也會基於畏懼、溺寵等長期成因而不敢聲張,甚至在外界介入時仍加以包庇施暴者。
不過,那是「過去」的高齡女性長輩的情形。那麼,現在進行式的未來呢?就以目前六、七十歲左右的女性長輩來看,她們的教育程度已普遍提高,無論是在知識、經濟、社交等面向上,也比過往的高齡長輩具有獨立自主性,那是否就表示未來老人家庭受暴的問題將大幅改善呢?個人認為並不盡然。因為「暴力」並不僅限於身體暴力,言語暴力並不會留下有形傷痕,但卻可能遠比身體暴力留下更深更痛的傷害。當現在的女性長輩開始面臨到身體功能退化時,對於必須照護她們的家人來說,可能才是摩擦與衝突的開始。因為具有知識學問,所以可能要求更多的「你應該要這樣那樣做」;因為曾在職場的意氣風發,所以可能很習慣指使「我叫你處理你怎麼沒處理?」雖然家人的反彈或許不至於化為肢體暴力,但言語暴力與衝突呢?萬一當長輩開始出現失能、失智等情形時,累積已久的情緒,隨時可能一觸即發!換個角度來講,其實此種危機並不僅限於女性長輩而已,對男性長輩來說也是相同的情況。
所以個人認為,未來的老人家庭受暴問題,與長者照護上的家庭支援系統、個人的健康樂活生活建構等議題息息相關;至於需要長期在教育上努力的敬老扶幼、相互尊重、陪伴、包容等的人性關懷價值觀樹立,則是更不用說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