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根據資料顯示,2021年的台灣社會平均的年總工時,儘管已經是降至2,000小時以下,不過,依舊還是高居全球的第4名,再加上所潛藏長工時也不等於高工作效率的慣性認知觀念,致使有民眾透過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所謂『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週休三日的國家』提案,業經短短一個月多的連署時間,已經有超過有五千七百多位的民眾加以附議,而讓該項提案得已順利通過,這也使得政府機關須於今年(2023年)6月26日的期限之內,做出明確的回應,就此而言,此一攸關到西方文明逕至鑲嵌於東方靈魂的該項公共政策提案,宜有更進一步的探究論述之必要。

基本上,該項提案精神旨趣及其目的用意的基本思考,是可復歸於究竟是想要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可以讓所想要解決的問題,獲得何等程度的紓緩效果?以及果真全面執行該項的提案,又會衍生出來那些預期與非預期的衝擊影響?誠然,關乎到週休三日提案,背後所牽動的人流、金流、物流及其資訊流,當比想像之中來得多重、深邃、複雜,舉凡是從勞工、雇主、企業、社會、國家、百工百業、地緣競爭抑或是國際市場接軌,直指出來該項的提案,是要進一步地扣緊「個體—制度—大環境」的關照架構,從而通盤檢視、檢討週休三日所涉及到是從唯一的選項到其中之一的配套措施、從可行性的全面推動到不可行性的現行休假工作日調整、從正面效益到負面牽絆的多方正反效益評估,以至於從究竟是要凸顯某種的福利促進抑或要捍衛基本權益保障訴求的相關詰問。

連帶地,擴而及之的延伸性思辨,還包括有從工作天數的量化到工作效能的質感、從傳統的BLUE MONDAY到固定連休三天的放假症候群、從多一天放假日以增加陪伴家人時間到提升親子互動效能的配搭措施、從縮短工作日以放大所有可能效益的最大變異因素、從員工健康明顯改善到離職率與缺勤率也大幅下降的其他干擾因子考量、從看見未來周休三日的天光到環視當下工作五天的不堪勞動環境,以迄於從可以固定少掉一天不上班和可以連休三天所關涉到人身自由、生活自在以及生命自主等相關提問。冀此,相關一連串的詰問、思索,點明出來的乃是:該項的公共提案宜有將複雜議題現象予於特定、單一與枝微末節化之嫌,就此而言,論辯的癥結點也就不全然只是聚焦在一週之內究竟是要工作幾天和一天之內究竟可以上工的勞動時數等等『技為末』的技術性操弄,而是需要回歸到『道為本』的規範性思維,特別從後資本主義社會以進化到當前數位時代的產業結構、勞動型態、家庭結構、人際網絡及其蛻變成為主體性意義的自為階級之心靈結構,勞力與勞心如您、我,又是否已然找到一種安身立命的自主哲學?

最後,針對這幾年以來,台灣社會硬是拼湊而成之多天不上班、不上學的連續假期迷亂情形,這當中糾結於『自由、自在、自主』或是『孤獨、寂寞、自處』的諸多違和之處,又何嘗不是再次彰顯:如何找出當事者如您、我,所面對工作勞動、如常生活以及適足自主的心靈結構,此一需要內蘊、生養的脆弱心性,才是針砭該起議題現象的反思所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