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財政部在行政院會進行所謂的「全民共享普發現金規劃」報告,規劃有包括登記入帳、ATM領現、郵局領現、直接入帳以及造冊發放等五種6,000元現金的普發方式,這其中,3月22日將率先開放登記入帳的預先登記,爾後,則是要端視中央政府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的特別預算完成法定程序後,便可辦理撥付,顯然,在一片片有如大旱望雲霓的皆大歡喜之餘,包括財政赤字、世代會計和國家債務等等頗為嚴肅的債留子孫議題,實有其進一步深思之必要。

誠然,迎接從疫情跨越到後疫情的社會性約束與全面性解放之際,要如何找出石破天驚的轉化對策,這已然是包括個體、企業與國家機器在內,所念茲在茲的重要變革課題,如此一來,如何超脫疫情期間的慣常撒幣手法,改以採介其他的因應對策,藉此達到結構性翻轉的積極效益,那麼,該項包山包海的中央政府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預算案,便有值得議論之處,畢竟,就其本質而言,該項超徵而來的預算編列,理當是要先行釐清超徵舉措本身的正當性、適法性和公平性,而非意圖透過雨露均霑手段,藉此達到施政無能的遮掩目的,就此而言,每人都有六千元的該項普及式福利津貼,這何嘗不也是讓所有的民眾淪為壓迫性結構系統的一項共犯因子。

事實上,跳脫對於普發六千元現金的本質、性質議論,回應於所謂「中央政府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的特別預算」的關懷意旨,還是有其諸多有待廓清之處,比如:首先,關於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的策略性規劃,除了普發現金一途以外,像是減輕人民負擔、穩定民生物價、調整產業體質及維持經濟動能,跨部會的整體布建及其效益評估為何?其次,標舉〈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條例〉的立法訴求,何以該項的超徵課稅,不是先行回歸於公正原則(fair share),而是改採取全民共享領有的平等訴求(equal share),更遑論用超徵的稅收,去挹注『電價政治』所導致財損缺口的不當作為?再則,何以一般民眾會普遍營生出來習得無助感的集體性情愫氛圍,特別是與其讓政府隨便亂花,倒不如自己也有得花?與其對於代議政治民主亂象的無力抗衡,倒不如淡定看待時局的脫序迷亂,藉此找出利己達己的安身立命之道?如此一來,從催化的乘數效應到改變有限的成數效果,關涉到資源經費運用的理性評估機制設計,彷如空谷跫音般極為難得,甚至於能否藉由拒領現金,以思索已然是脆弱不堪的財政危機、合法性危機、社會連帶危機等蛻變課題。

總之,對於天外飛來的這一筆橫財,所被凸顯的盡是滿城盡帶黃金甲的人性期待,但是,該項的普發現金,究竟是想要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可以讓問題解決到什麼程度?以及又會衍生出來那些預期和非預期性的發展後果(intended & unintended consequences)?這些的提問反思,已經是被精緻窮的六千元,全然罄盡消失。

好一個勇於跟普發六千元現金『Say No!!』的人文思索,直接映照的更是當代台灣羸弱不堪的公民社會素養德行。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