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正當台灣地區以加快的速度邁入所謂老年人口占總人口20%以上的超高齡社會之際,那麼,關乎到長期照顧議題現象的若干命題思考,宜有嚴肅看待、深思之必要。
首先,從2018年正式成為高齡社會一員的台灣一地,節節敗退且加快惡質的老化現象,已然說明台灣社會幾乎是處於束手無策的困獸之鬥,此一人口變遷的『照顧難民』命題,影響的危及程度將不亞於兩岸對峙的『政治難民』、無以為繼的『生計難民』和環境變遷的『氣候難民』,但是,幾近坐以待斃的戰略規劃和戰術布局,也讓要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一地,看不到生養於斯且安老於此的未來天光,如此一來,層出不窮的長照悲歌,當只會不定期地衝撞您、我的脆弱心性,從而產生某種習得無助的集體性情愫。冀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乃是如何將生命權益行使的主導權,從國家機器的諸多宰制設計,拿回到當事者如您、我的身上,藉此思索面對長照議題所應該要有的社會對話、社會覺察、社會共識與社會變革行動。
誠然,雖然長照1.0、2.0的制度性轉換,已經是將聚焦重點從被照者擴及到家照者,藉此思謀相互牽動拉扯所可能產生的滾動影響,但是,如何復歸於讓家庭得以穩健運作的服務輸送體系和協力網絡,這多少直指出來從對於被照者到家照者,以迄於從家庭照顧到照顧家庭,背後所關涉到老障養護的文化性包袱、長期照顧的政策定調、權益保障先行的法令規章、系統功能整合的行政協調、服務體系網絡的多方建構及其人權模式的當事者視角,均有其推動解構、重構與新構之必要性,更遑論還有攸關到照顧事宜之於「人流」的照顧素養培力充權、經費預算之於「金流」的保險機制權責相符,以及照顧多元主義之於「物流」的居家在地機構老化等等環扣堆疊的結構性環境限制。
遠地不說,現行與長照事宜相關的布建措施,依舊有其公私不協力、權控不平等、系統不整合及其撒錢不手軟的運作失靈情形,如此一來,從被照者角度出發的機制設計,諸如照顧專員、A級照顧管理員、B單位、居家督導、照服員不同層級、範疇的長照服務,如何具體回應長照家庭最佳利益的關懷旨趣,此一關涉到人力素質、給付標準、協調機制、家照者素養及其所相與延伸出來的合併議題,特別是毒性照顧壓力而來的老人不當對待抑或是另類的家照者創傷知情,指陳出來的乃是:關乎到被照者的長照系統、家照者的家照系統及其照顧家庭的跨域系統,如何有其從被照者與家照者各自所涵括生理、心理、經濟、認知抑或是環境因子等個人動力,進一步地擴及到家庭動力、社會動力、文化動力,及其應有的創造性轉化。
以此觀之,西方文明的長照觀念,鑲嵌於東方靈魂的安身之道,是否讓被照者有其多元並進的安老選擇,而非讓機構老化的養護照顧,成為了生命最後一哩的無奈選項?再則,家照者本身所應該要被充權、培力的照顧知能素養,如何納入享有法定福利之際的強制效能訓練?至於,減法照顧的人權模式,如何有其從疾病治療模式轉至諸多制度變革的社會模式,藉此進化到自身安老健康管理模式及其積極性差別待遇的社會投資模式?連帶地,扣緊包括預備照顧者、新手照顧者、夜間照顧者、全職照顧者、喘息照顧者、移工照顧者、機構照顧者與畢業照顧者,相與衍生出來的生活環境、問題情境、需求評估、支持資源及其照顧處遇,這部分,來自於累積性剝奪、制度性障礙、社會性排除、文化性標記和全面性影響所形塑高負荷、高風險、高危機等等照顧不利因子,也讓慈悲殺人的長照悲劇事件,不斷映照出國家機器謬誤的無力作為。
值此,號角吹起逐其大位的大選進行曲,關於長照政見主張的各組總統候選人,究竟是無菜單的『料理』?還是無料理的『菜單』?著實考驗主權握在您、我手上的選民睿智?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長照議題是現今台灣所遇到的問題,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目前長照2.0已經服務量能已不足負擔所使用的的民眾,即使政府提供長照服務降低家庭照顧者的壓力,仍發生長照悲歌事件,因此我們需要去思考,是否長照服務能覆蓋所有需要的人,是否有在模糊階段不能申請服務的民眾,他們仍有長照需求,那他們需要求助哪些單位,我們要如何幫助他們才能繼續避免長照悲歌繼續的發生。
依據衛福部統計,112年長照需求人口為83萬人,長照服務涵蓋率達80%,但照顧殺人的悲劇仍持續增加。依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統計,108年至112年老人保護通報案件從14,971件提高到22,540件,足足增加了50%。另113年經媒體報導的照顧殺人案件14件,死亡人數高達24人,創歷年最高。長照悲歌發生原因複雜,不單是長照資源是否適足問題,也涉及照顧家庭的經濟,以及主要照顧者個人觀念問題。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看法與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老老照、孤獨老將成常態
台灣人口逐年下降,家庭結構由傳統的大家庭轉變為小家庭,甚至是不生育的頂客家庭,家庭成員減少使得家庭因應重大變故的能力下降,未來孤獨老化將是常態,社會安全網將面臨重大挑戰。目前長照2.0已有喘息服務,將家庭照顧者納入服務對象,但112年喘息服務使用率只有25%,顯示執行率偏低,在供給面(夜間及假日照顧人力不足)及需求面(宣導運用)均有待加強。未來長照3.0針對被照顧者的服務內容,應同時兼顧被照顧者及照顧者,從制度設計應從「被照顧者最佳利益」提升為「長照家庭最佳利益」發展。依據衛福部106年統計資料,長照平均照顧年數為7.8年,每日照顧時間達11.1小時。家庭照顧者年齡65歲以上者占37%,45-64歲占53%,45歲以下者占10%,高齡及中高齡照顧者占率合計達9成。面對照顧者老化趨勢,以及長期、高時數的照顧需求,我們應及早正視照顧者的需求,才能降低長照悲歌發生的機率。
二、照顧者的需求與被照顧者一樣重要
建議長照3.0除了應朝「讓家庭照顧者可以週休一日」的目標努力,將喘息使用額度調高至一年52週,並從供給及需求面提高喘息額度使用率;另應鼓勵嘗試「互助喘息」等新型服務,多管齊下提供多元的喘息服務管道與資源。此外,長照3.0應針對「家庭照顧者」風險評估級服務投入更多資源。目前衛福部針對家庭照顧者之支援訂有「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原則」、「高負荷家庭照顧者初篩指標」、「長照高負荷家庭照顧者轉介及服務流程」等機制,但整體長照2.0服務仍以被照顧者為中心,照顧者仍處於配角。未來長照3.0應把被照顧者及照顧者同時納入主角,給予照顧者(尤其是高負荷家庭)更及時有效的支援。例如,目前長照2.0喘息服務的年度使用額度,被照顧者失能等級2-6級為32,340元,失能等級7-8級為48,510元。在衡量高負荷家庭照顧者的指標中,被照顧者失能情況只是其中的一項,照顧者本身的情況(如年齡、疾病與身心狀況、照顧經驗、有無替手、是否同時照顧2人以上等因素)均未納入考量。也就是說,現行高負荷家庭照顧者衡量結果與喘息額度核定並未連動,有必要檢討調整。建議長照3.0能把家庭主要照顧者的風險衡量同時納入評估機制,並設定不同的風險等級進行分級管理,且針對風險等級較高的照顧家庭,應加權提高喘息服務額度,並主動導入社區其他支援資源,讓照顧者能被充權與培力,改變照顧者一人獨照的心態,透過社區互助共照的方式,把長照孤鳥從封閉的環境引導走入社區,以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范俊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