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某老牌私立大學近日通過學生出席率調查工作事項,將委請專人查堂計算實際上課人數,若一課程出席率報表未達五成,將請教師說明原因,報表累計次數達兩次,將請教師和系所主管參加「出席率過低說明會議」,此舉也引發教師不滿,認為學生翹課竟是檢討老師,本末倒置;教育團體則認為,恐變成教師形式上提升出席率,但實則無法根本看出課程良窳。

該大學一名教授表示,過去很多教授不點名,在於學生要為學習態度負責,如今學生翹課、請假狀況百百種,「打工太晚起不來,天氣不好也不想來。」學生不來竟要教師檢討,倍感羞辱也本末倒置,制度不該只有挫折老師。

該教授談到,少子化下,為了招生,演變成教師討好學生,出席率如同「來客率」,若高教只為討好學生,將失去意義。

相較於私立大學為求生訂立要求,公立大學相對有餘裕。暨南大學校長武東星說,學生缺席率只是數據,多會透過導師系統回溯了解缺席的原因,若是選錯課、沒興趣,也能輔導學生提早退選,若學生多反映該師課程不佳則會啟動教師輔導系統,畢竟教師是人,也需要適時調整。

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表示,未聽聞過先進國家有「學生缺席,卻課責授課教師」的制度,教師依學生學習評定成績,學生則有責任到校上課並認真學習,師生各盡其職才能達到教學目的。

尤榮輝說,該校將學生缺課歸責於教師並要求說明原因,是把教育當服務業,把教師當服務生。學生出席率過低應該啟動輔導機制,若學生仍無法改善出席率,應自行承擔後果,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高教工會研究員陳柏謙則指出,校方要看出席率,容易演變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最容易提高出席率的手段是點名,教師可以堂堂點名避免被學校課責,營造出滿堂的形式表象,但學校反而無法看出課程的良窳。

陳柏謙也提到,不少大學教師嚴格,但課程含金量高,學生還是會自願到課學習,其實應該讓教師互相觀摩、參考,雖然每一位教師都有專屬的教學方式,但應該集體正向提升,而非只是課責未達標的教師。(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3.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