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行人路權促進會成員昨到大順路一段,檢視人行道友善度,發現地磚鋪面破損,凹凸難行,附近有輕軌工程,路幅更窄,加上臨停車輛不少,行人、輪椅族、娃娃車像在參加障礙賽般,走得艱辛。民團指,盤點2023年度預算,行人環境改善僅編列1.1億元,占全部總預算不到千分之一,呼籲今年度交通罰鍰歲入至少提撥3%專款專用在改善行人安全,加大改造環境力道。

高雄市交通局回應,改善人行空間是正在進行式,人行道改善長度、機車退出人行道、增設行人專用時相等3箭齊發,已有一些成果。

前議員林于凱今年初催生「高雄市行人路權促進會」,為行人權益發聲,盼結合公部門力量,提解方翻轉「行人地獄」惡名。林于凱昨偕中山大學公事所所長彭渰雯、小金魚親子共學協會創辦人吳亭君、標線改造台灣路小編劉冠頡等人一同體檢高雄市人行道環境,一行人選定鄰近捷運凹仔底站的大順路一段,人行道不平,要隨時留意腳步、輪椅角度,過程相當折騰。

林于凱指出,2020年台灣行人死傷數突破1.7萬人,平均每小時有近2人傷亡,每年逾300名行人因交通事故死亡,2021年全年度A1死亡事故中,行人占10%。台灣被外媒評價為「行人地獄」,改善行人環境刻不容緩,高齡化是不可逆趨勢,尤其是捷運及輕軌站周邊,如果沒有完善的人行環境,如何鼓勵市民樂於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應當人車分離,機車停車位全面退出人行道!」彭渰雯說,若有足夠寬度設機車停車位,應採取內縮式停車灣方式,別設置在人行道上,否則等於鼓勵機車騎上人行道,提升行人路權不能只靠政府,每一位公民都有責任,這是一場交通文化革命。

吳亭君提到,市府號稱在輕軌大順路段實施人本造街計畫,目前人行道環境卻是不及格,有狹小到輪椅根本過不去的路段,或是人行道破碎難走,行人被迫走在車道旁,險象環生。

交通局長張淑娟表示,近年已改善人行環境約1萬公尺,今年預計再增加2500公尺,陸續完成13所校園通學步道,未來所有新闢道路、重劃區道路,均將人行道納入基本設施。號誌方面,高雄市設置38處行人專用時相路口、294處行人早開時相,從工程、教育宣導、執法面著手,逐步改變交通文化。(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