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台灣每年八月份第四個禮拜天命名為專屬的祖父母節,雖然不是全國停班停課的民俗節慶假期,但是,也期待能夠藉由這個節日以讓出嫁的兒女可以盡量回家探視爺爺奶奶,只不過,隨著少子女化的生育趨勢及其包括不婚在內的社會潮流,這也讓從未婚到已婚、從婚後同住到搬出去自住、從生養子女到未有子嗣以迄於從阿公阿嬤到爺爺奶奶等等概念內涵的該項祖父母節,實有嚴肅看待之必要。

基本上,婚姻關係、家庭組成、生育模式及其社會型態,是讓攸關到家庭生命歷程的相關運作,有必要復歸於包括母親節、兒童節、父親節、祖父節、重陽節抑或是清明節而來的殊異變遷意涵探究,如此一來,在這裡的思辨真義就不全然僅止於與世界潮流接軌之於各項家庭節慶的文明化意義,而是要如何藉此去正視從家庭的組成、形式、內涵到功能所涉到不同家庭樣態而來之如常生活運作的需求確切滿足或風險的有效規避,換言之,即使標舉沒有裡外之分且親疏之別的祖父母節,但是,關於親代之間的情感維繫,除了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或祖父母節之類的通過性儀式外,要如何有其不同的中介機制,藉此將個別成員和整個家戶鑲嵌以聯繫在一起,顯然,此一連結家庭情感的樞紐設計,會是該起議題現象的論述真義所在。

冀此,對於祖父母節的考察真義,除了借力使力於家人團聚的節慶意涵外,如何正視家庭生活運作裡像是如常、尋常、平常、經常、異常到反常等等生命事件、生命歷程的應變能力,那麼,一套從家庭照顧到照顧家庭的機制設計,便有嚴肅探究之必要,遠地不說,隨其晚婚、生得少的客觀事實,過往祖父母照顧孫子女的隔代養育型態,早已被家外性質的托育服務所取代,以至於,代際之間的親情維繫,也蛻變成為某種距離的美感,更遑論祭之於出嫁女兒回娘家探親的舊有思維;尤有進者,保持私密的分開居住,更是讓第一代的祖父母、第二代的父母、第三的孫子母,欠缺相濡以沫的交流機會或物理空間,這也讓祖父母節淪為某種應景、形式的通過性儀式,進而缺乏親人相處之道所應該兼具的素養知能,以此觀之,在這裡的論述思辨直指的是要如何從消極的合作父母以提升到另類共親職的家庭教育,而此一認知基模的解構與新構,理當要優先於單純返家探視阿公阿嬤或爺爺奶奶的外顯行為。

總而言之,作為某種通過性儀式的祖父母節,相與延伸的論述思考,就不單單只是每年八月第四個星期日這一天的表徵形式,而是從祖父母、爺爺奶奶、阿公阿嬤、父母雙親、單爸、單媽、獨生子女、三代同堂、隔代教養、雙薪家庭抑或是重組婚姻等家庭形貌,如何就其從距離美感到含怨和諧的一線之隔,以找出相處、相容的共好素養,如此一來,從一年一次的祖父母節到固定常態之家庭親情日的創造性轉化,便有它嚴肅看待之必要,就此而言,無論尊卑親屬、手足親人、有無結婚、同住與否,抑或生日祭祀和年節慶典,要將放在內心的關心,轉化為具體的關切行動,以讓家庭的親情量能,成為精進自己的守護能量,以此觀之,更是要試著跟自己和解,藉此跳脫從生於家庭、逃出家庭到復歸於家庭的糾結情緒和親情勒索。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