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常被迫捲入父母司法訴訟,有時須面對父母威脅,事後易出現心理陰影,新北社會局家防中心結合地院與勵馨基金會合作,以志工協助孩子開庭或開庭後的陪伴構築「卿庭」,減緩孩子們焦慮,統計近2年竟每天高達有17.3人次的服務量。
「卿」為對人的尊稱,同「您」,希望卿庭成為「孩子的法庭」,在不敢直接向父母表達,且須獨自承受回應的壓力,與無法預知後果的恐懼下,獲得外部支持。
有一名父親在開庭前告訴12歲兒子說「如果你跟法官說你想跟媽媽住,那爸爸再也不會去看你。」小孩哭著向社工說,「我可以誰都不要選嗎?我怕我選了他們會不開心。」也有個孩子長期目睹父母衝突,媽媽要她當證人,說出她看到與聽到的,她著急問社工「我忘記怎麼辦?法官可以讓爸爸媽媽不再吵架了嗎?」
東吳大學社會資源處長姚淑文表示,孩子是無辜的第三者,父母要求選邊站,會對孩子造成長期且深層的壓力,影響身心發展。夫妻應該為了孩子的成長合作,學會溝通,為將來探視、互動時維持良好的狀態。
姚淑文建議法院可啟動「程序監理人」機制,讓第三方與孩子溝通聽取意見,協助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
新北家防中心主任許芝綺表示,疫情期間,許多夫妻可能因為經濟、家庭分工等問題出現爭吵,加上近年台灣離婚率升高,父母爭奪孩子監護權的案件明顯增加,卿庭的每日平均服務人次才會飆高。
許芝綺指出,卿庭社工在開庭前會在溫馨與放鬆的空間,透過共玩的過程傾聽孩子的擔憂,回應疑慮,運用法庭模型及出庭準備繪本等工具介紹環境,讓孩子較能掌控出庭可能需要面對的情境,減緩焦慮。(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2.08.1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