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根據媒體報導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全國第四間和落腳於花蓮的東部第一首大型倉儲據點業已正式揭幕,並且將與13家的地方教會合作,以進行物資配發的貧困濟助,只是,從該項食物銀行的全台化布建以延伸到貧窮宿命迴圈的延伸性思考,實有其嚴肅看待之必要。

誠然,如同報導所顯示出來關於食物銀行的概念內涵、操作定義、運作模式及其相關的規劃建置,已經是相對成熟並且穩健運作,從而鋪天蓋地於全台60間大小型據點的在地服務,就此而言,樂觀其成該項借力使力於另類私公合作的策略性合作舉措,藉此達到停損止惡的消極性作用,只是,要如何因勢利導於從民間聯盟到國家機器、從慈善團體到政府機關、從急難救助到制度濟貧、從一時不便到常態性挹注、從物資配發到方案項目、從社區貨幣到時間銀行、從食物銀行到共生網絡、從非營利組織到企業與政府,以及從福利身分到邊緣戶,直指出來的是:這種從民間出發的集結力量,自當還是要復歸國家機器對經濟弱勢族群之於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權益保障,特別是對於窮人的社會救助措施,要如何更進一步配搭其他的社會安全制度及其社會投資、就業勞動等等關乎到家戶脫貧積極性作為。

事實上,當代台灣地區經年累月下來的各項濟助措施,相當程度上還是停留在殘補、枝微、救急和切割性質的消極作為,即使是有其嫁接於<社會救助法>而來的依法行政、依法辦理,充其量被墊高的是諸如貧窮率、貧戶比之類的績效管理,而無助於通盤、全面、整體且綜融之於進行抗貧對策的布建規劃,誠然,貧窮是不會消失於人類社會,不同的乃是,相應於全球變遷的時代脈絡,以至於讓貧窮出現從量變到質變的多重性蛻變,像是從舊貧到新貧、近貧、趨貧、工作貧窮、年金貧窮、非典就業貧窮,由於欠缺創造性轉化的突破作法,也讓包括救貧、濟貧、扶貧、止貧等紓困措施,依舊是找不到擺脫貧窮的生機天光,乃甚至於淪為安於貧窮的迴圈宿命,更遑論侷限於貧窮次文化而來的福利依賴、道德危險、貧窮複製和貧窮迴圈。

總之,藉由該項食物銀行的全台化擴編舉措,除卻更加貼近像是可近、可及、權責、整合、便利、成本以及確切使用的在地守護概念外,食物銀行的概念操作,係屬於服務輸送的運作範疇,如此一來,從城鄉資源的區域階層化到共同生活圈的階層深化,那麼,舉凡女性貧窮化、老年貧窮化、老年女性化貧窮化、多元文化家庭貧窮化、長照家庭貧窮化、結構性失業貧窮化抑或是疫情因素貧窮化,直指出來的是:相應於民間食物銀行的勇於任事,國家機器又豈能坐享其成於接手民間單位的志願服務果實,況且還有許多待解的結構性限制因子?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