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則頗為勵志的新聞報導,卻也點出包括小兒麻痺、公共衛生、流行病學、就學行醫、駐點偏鄉及其醫療量能與能量的多方拉扯意涵,而值得加以深思。

話說:罹患有小兒麻痺的林易超牙醫師,即使是行動不便仍然持續義診近40年,5年前更是成為花蓮首位到宅醫療的牙醫師,以不辭辛勞為臥床或身障者看診,甚至有感於城鄉醫療資源落差及偏鄉牙醫斷層,『拐杖牙醫』的林牙醫師也將他個人的心路歷程和人生經驗出版成書,藉此鼓勵後進的牙醫師賡續接棒,顯然,該起人物拾穗的個別性經歷,實有其復歸於當代臺灣社會從公共衛生到流行病學、從殘障福利到身障權益、從全國不均到偏鄉不足以迄於從醫療量能到能量的多方糾結,這是因為:首先,扣緊民國50年代前後,臺灣地區所盛行的小兒麻痺流行疾病,從就醫到就學乃至於行醫的該名『拐杖牙醫』,自當是有其個人頭角崢嶸的殊勝因緣,方能跳脫眾多小兒麻痺患者所集體走過的生命困境,就此而言,從『拐杖牙醫』到其他默默無名抑或人生掙扎的諸多小兒痺痺患者,如何就其已經或接近退休年齡的時空轉換之際,藉以思索身障人口族群的老後生活,進而積極推動相與對應之障老人生的相關布建措施;連帶地,從罹病(impairment)到難以逆轉的功能受損(disability)以至於人為的社會性障礙(handicap),那麼,發心蹲點且親自行腳到宅醫療的該項舉措,何嘗不是再次突顯從個人的生理破綻到區域之資源破口的社會性荒謬,致使必須祭出包括人設作為及其制度變革的迷思所在?

冀此,藉由『拐杖牙醫』個人生命足跡的舖陳考察,藉以映照出來涵攝生理、心理、經濟、社會、認知等不同程度的弱勢族群,以此觀之,包括就學、就業在內的諸多制度性障礙,要如何有其更為文明化作為,藉此克服眼前生活世界裡各種的有形歧視和無形排除?連帶地,從身障者的就學行醫到後山的公共資源不足,乃至於像是到宅醫療的傳承接棒或身障老化的人口圖像,指陳出來的是「從後山走向世界拐杖牙醫—林易超」的該本勵志書籍,還是要有超脫官能刺激的溫情主義,據以訴諸於「身障個體-相融制度設計-老障與障老人口大環境」所應該要有的綜融性思考,否則,激情過後賸餘的還是要去等待下一起感人肺腑的生命鬥士,進而再次地挑弄您、我脆弱的心靈結構,更遑論漠視或無感於國家機器消極不作為的恣意作為。

總之,每每都會有不定期的時事新聞或媒體報導,這除了對於當事者及其相關貴人的協助,而感到人間處處有溫暖外,要如何將福利增進的殘補思維,進化成為基本權益的應有保障,那麼,包括花蓮在內的偏鄉或原鄉的障老或老障人口族群,又豈止於二等公民一詞,可以了得?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