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0📚
七字箴言看時事
01.到宅居服責任制
02.舉槍自戕警察節
03.缺額破萬創新高
04.人倫悲劇社安網
05.農村缺工千歲團
06.取消制服繡名字
07.台鐵公司資位制
08.公托招生懸崖墜
09.死亡交叉在大一
10.超額生死人口減
11.多重困境新課綱
12.鹿港葉姓三兄弟
13.防疫理賠破百億
14.機構致死十五倍
15.公車拉皮八百萬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六月份的第三周(2022.06.20)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到宅居服責任制」、「舉槍自戕警察節」、「缺額破萬創新高」、「人倫悲劇社安網」、「農村缺工千歲團」、「取消制服繡名字」、「台鐵公司資位制」、「公托招生懸崖墜」、「死亡交叉在大一」、「超額生死人口減」、「多重困境新課綱」、「鹿港葉姓三兄弟」、「防疫理賠破百億」、「機構致死十五倍」以及「公車拉皮八百萬」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到宅居服責任制」,部分機構欲把外展的居服員申請核備為適用於<勞動基準法>第84條之1的責任制對象,但是,勞動部函釋指出,因其工作性質與於機構內定點提供服務輔導員、監護工,尚屬有別,因此,不適用勞基法84-1條的工作者;「舉槍自戕警察節」,警察節的前夕,卻是出現多起的警員舉槍自戕事件,這也讓積壓許久的警界生態,有其從自我概念、人格特質、專業素養、破格錄取、作息紊亂抑或全人關懷之於配套措施的相關提問;「缺額破萬創新高」,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公布111學年大學個人申請的統一分發結果,今年(2022年)超過一萬名缺額,較去年增加四千個,也創下了近四年以來的新高,連頂尖大學也未招滿,對此,除了名額擴增、頂標難度、外加名額、一校就讀等工具範疇的運作限制外,少子女化所導致的生員不足和高教膨脹,這才是道為本的糾結所在;「人倫悲劇社安網」,新竹市東大路輪胎行發生縱火事件釀8死,31歲陳嫌疑跟父親因金錢糾紛發生口角,憤而外出購買汽油後返家縱火,初步了解並無相關家暴紀錄,全案依殺人、縱火罪嫌偵辦;以及「農村缺工千歲團」,正值農忙時期,農村卻面臨嚴重缺工問題,雖然政府每月以約35,000元補助招募人力,卻招不到一半,造成投保平均年齡為66歲的『千歲團』老農民現象。

其次,「取消制服繡名字」,教育部正式發出公文給全國中小學,在111學年前透過服裝儀容委員會及校務會議討論有關校服是否繡姓名議題,各校應尊重學生意願,不應強制且不應有性別差異,顯然,這當中有其從表意權到表決權以及從制服到繡姓名的多方拉扯;「台鐵公司資位制」,交通部台鐵局預計2024年1月掛牌轉型為公司,勞資雙方針對公司化十六項子法進行首次協商,會中敲定將針對公司章程、資位職務薪給表等七項優先討論,設若台鐵公司條例正式施行,所謂的交通條例資位制也將逐步走入歷史(業務、技術兩類非經考試取得資格不得互轉);「公托招生懸崖墜」,隨著準公共幼兒園、非營利幼兒園大增,公幼的招生困境已然成為定局,這也讓幼教政策、公私協力、資源布建及其少子女惡化趨勢的真正歸因,宜有通盤檢討之必要;「死亡交叉在大一」,根據教育部針對各教育階段學生數的最新預測結果,自111學年起,大一的學生人數將一舉超越高中學生生源,出現所謂的死亡交叉現象,未來的16學年間,大一學生數平均年減2,900人,整個大學學生數平均年減8,700人,預計到126學年,學生數將減少到剩下不到85萬人,這對於高教市場的去留存廢,是有通盤檢討之必要;以及「超額生死人口減」,受到疫情因素的衝擊影響,也讓臺灣地區的人口圖像,增添許久的謎團,這其中包括有超額死亡、超額遷出以及總人口數朝其2300萬人口基底不斷的下滑。

最後,「多重困境新課綱」,一○八課綱(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乃是台灣歷年以來的最大規模教改,根據民調顯示,比起三年前,國高中實施各項課綱新制都遭遇到更為嚴峻的挑戰,這其中在國中部分最大問題是跨領域備課難執行、教學負擔過重、學生基礎學力降低、師資不足,高中遭遇困難或挑戰則為教學負擔過重、學習歷程檔案狀況多、考招制度混亂,至於,教師部分則是表示,升學率仍是家長評價學校重要標準,考招制度、社會氛圍、家長觀念不改,新課綱很難成功;「鹿港葉姓三兄弟」,中部彰化縣鹿港鎮有一家年歲頗大的葉姓三兄弟,長期以來都是靠打零工的二弟維持家計的基本開銷,因為疫情之故,只能依靠保有中低收戶身分且領有視障證明三弟的每月3000元津貼過活,經過媒體報導後,關切之情如雪花片片般湧進,主管機關的權責單位順勢同步啟動停損善後的積極作為,這也讓底層社會的悲慘人生,直球對決於國家機器和公民社會的諸多反思;「防疫理賠破百億」,金管會保險局公布最新防疫險理賠金額,截至今年的6月21日,防疫險理賠金額高達112億元,超過保費收入35.6億元的3倍之多,後續的理賠缺口值得深究;「機構致死十五倍」,截至6月19日住宿機構住民共有34,942名住民染疫,新增138名住民死亡,經計算致死率為2.2%,相較於全年齡確診人口致死率萬分之13、14,相差高達有15倍之多,這也讓年齡層偏高、疫苗覆蓋率較低以及多有共病在身的長者族群,成為染疫致死的高危險人口族群;以及「公車拉皮八百萬」,報導基隆市政府斥資800萬為老舊公車重新塗裝,只是,相應於現有的155輛公車,52輛車齡超過10年、低底盤公車不到一半、電動公車掛零以及路線規畫不良、經常誤點和缺少YOUBIKE補足路網等等窘狀現況,該項作為倒也符合一般大眾對於政績表現的認知基模。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