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則地方性質的時事新聞報導,背後是有其回應於從獨老的量能到社工能量的糾結性思辨。

話說:根據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統計,2020年北市的獨老人數有6,261人、2021年有7,620人、今年(2022年)4月底前有7,969人,至於,獨老的死亡人數則是出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像是2020年74人、2021年97人、今年的6月以前有66人,相形之下的社工數則分別為277人、280人、338人,如此一來,換算之後的結果顯示,社工人數雖然是略有增加,但是,以今年為例,平均1名社工要服務24人,弔詭的是,該名社工的主責業務,不單單只是限縮於單一的獨老服務,而是還有其他身分的弱勢民眾需要關懷,這也使得社工和獨老兩者比例的落差懸殊,是否有其增額加人的權變措施,抑或借力使力於深究「獨老-獨老服務」可能潛藏的迷思或迷亂之處。

誠然,作為一種複合變項的「獨老」,本身兼具深邃、複雜、層次、範疇、多重等內涵,變異的程度,實乃超出想像和實作之廣且深,像是性別、年齡、身分、生理狀況、心理衛生、家庭組成、社經水準、生活環境、人文區位抑或是時代背景等等獨老屬性條件,這也使得攸關到危險處境、風險係數的獨老人口族群及其相關的服務措施,便有其『求同』和『存異』的必要性對照;連帶地,對於獨老的法定福利或國家責任,自然是比較側重於因地制宜和有所權變的服務輸送型態,這也讓獨老之於社工的相互映照,就不全然只是限縮於兩造數量,彼此之間的對應性增減,而是要針對在案獨老的數量化績效管理,以進一步思索陪伴協助的蛻變效能,如此一來,從獨老案量到社工人力、從專精社工到綜融社工,以迄於從個案工作到跨域整合的照顧管理,顯現出來:獨老服務也如同一般性質的人群服務,不應該陷入切割、枝微以及殘補等等特定問題解決導向的狹隘思維,而是單一難題的紓困,究竟衍生或隱含更多預期性與非預期性的待解難題。

總之,從獨老之於生理、年齡、區位、資源等弱勢內涵;之於從主管機關到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權責單位;之於從個人、家庭、環境到區位等因子的動力分析;之於從就養、就醫到其他的全人關懷;之於從進案、開案、訪視、轉介、連結到結案的服務歷程;之於從需求滿足到危險事件;之於從分類、分別、分階到分段;之於從補充到保護、替代;之於從一級到二級、三級;之於從社工到醫護、營養、心理、住宅、安全、勞政、信託、其他的照顧管理;以迄之於從標準流程到疫災應變等等不同面向探究,這也讓獨老標地人口的整體關懷服務,更要有和合分殊的綜融性思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