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打從去年(2021年)五月中旬國家機器直接將疫情提升為第三級警訊開始,臺灣一地已然歷經風雨飄搖的抗疫作戰,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反省、反思,宜有復歸於從疫情到後疫情的諸多思辨。

基本上,新冠肺炎演變至今,雖然已有近三年的發展歷程,但是,壓縮於一年期間的臺灣社會,更足以顯現出來抗疫過程所關涉到『變』與『不變』的運作法則,這其中的疫災圖像或疫情想像,包括:從疫情作戰到抗疫政治、從清零嚴控到共生調控、從口罩疫苗到快篩藥物、從確診人數到潛藏黑數、從染疫死亡到致死比率、從確診病例到年齡分配、從高齡幼童到死亡增率、從在家生活到機構養護、從都會型態到全臺分布、從主流社會到偏鄉離島、從快篩陽性到確診陽性、從看診取藥到全人關懷、從醫療量能到醫療能量、從高峰洪峰到高原期程、從宅居辦公到線上教學、從紓困振興到倍券津貼、從特別預算到財政紀律、從資源配置到績效管理、從一般國民到弱勢族群、從百工百業到脆家學生、從邊境列管到開放出國、從居家照護到居家隔離、從課程實體到遠距線上、從疫情請假到無薪差假、從居家服務到陽性傳播以迄於從鋪天蓋地的新冠肺炎到蠢蠢欲動的猴痘疫情等等內涵、樣態、風險不一而足的疫情百態。

誠然,一年下來的百態疫情,固然是有其分類、分級、分層、分次、分階、分段、分時、分程的不同風貌,但是,歸根究柢而論,這何嘗不是有限理性的人類面對瘟疫災變的措手不及,致使民眾處於無所適從的應變困境,以此觀之,國家機器各項朝令夕改的滾動修正措施,固然是有它危機管理的必要性,但是,從掉以輕心到醜表功的諸多大內宣,也讓疫情所造成的災難,淪為百姓就只能自謀生路的自我寬慰,此一重踏覆轍的諸多政府失靈現象,多少點出執政團隊從認知慣性到認知閉鎖之於決策同溫層的團體盲思,這才是抗疫作戰的真正危機所在。冀此,在這裡的針砭所在,已經是要從『微觀層次』的個人動力,延伸到『中介層次』的團體動力、社會動力抑或是『巨視層次』的環境動力與體制動力,也就是說,面對疫災及其死亡人數不斷飆高的非常時期,要有突破現行憲政架構與政府體制的突破作為,如此一來,小自內閣團隊的大幅改組到國安層級的超黨派委員會抑或推動公民參與管理的國是會議,要導入解構與新構的公民政治思考,藉此訴求於從疫情到後疫情之於非常重建的相關布局和布置。

最後,值得留意的是當聚焦於生理範疇的確診、死亡人數等觀測指標,也讓心理、社會、物質、人際、認知或是文化等不同範疇的發展面向,找到加速惡化的破綻出處,如此一來,從創傷知情到替代創傷、從心理健康到心靈危機、從身心受困到家暴情事、從生計困頓到心理衛生、從貧富對比到階層深化以迄於從社會脫序到如何覓尋新的社會連帶基礎(new social solidarity),這也讓對於今年的結婚人數、離婚對數、新生嬰兒人數以及死亡人口數等人口發展危機,增添更多的不安因素,畢竟,疫情招致死亡數增加的自然減少,本屬無奈,但是,無力推動於新生嬰兒人數的自然增加,更顯無助。

冀此,超脫COVID-19的疫情事件,以正視臺灣地區人口的惡質性發展,藉此相迎另一波更為嚴重的人口災情危機。

天佑臺灣。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