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子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工師學分班學生)

 

因應時勢所趨,隨著經濟與科技的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對環境污染破壞、全球暖化、溫室效應、能源短缺等生態議題,面對大自然的反撲,「環保」已然成為現代生活潮流,諸如時尚界的「綠色時尚」風潮,無論是產品製造過程、設計風格、消費形態等等,都以降低環境負擔,倡導永續發展為目的,為環境的改善付出一己之力。

2019 年環保署擴大限塑政策後,有越來越多人關注塑膠垃圾所造成的污染問題,並且更加願意在生活中實踐減塑,包括有自備環保餐具、吸管、容器等,商家、企業也順勢推出減塑的做法服務,給消費者更友善的消費環境,對此,值得關注的是目前減塑模式、循環經濟正夯,臺灣興起「無包裝商店」,力行減少塑膠包裝的形式販售商品,做到在生活中實踐減塑,藉此達到推行綠色生活的行動目標,弔詭的是,垃圾問題還是當今臺灣重要的環保問題,全臺人口已經呈現負成長,但是,垃圾量卻是不減反增,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一般廢棄物產生量再創新高,全國合計986.9萬噸,平均每人每年約產生22.2公斤廚餘及417公斤的垃圾。

目前許多掩埋場都面臨飽和狀態,由於全臺多座垃圾焚化廠陸續達到使用的年限,進入屆齡整改期,送進垃圾場和掩埋場的回收機制,並沒有辦法有效解決塑膠污染問題。冀此,能夠達到減少一次性塑膠的消費模式,核心的概念在於如何讓容器或包裝得以「重複使用」或「重複填裝」,對此,在臺灣可以見到的替代方案,大致上可以分為下列四大類:

一、可甲地租、乙地還的食品或飲料容器租借服務。
二、企業自主提供空瓶回收、退還押金的循環系統。
三、鼓勵顧客自備容器的重複填裝服務。
四、外送循環系統。

以上四大種類的容器、包裝和提袋,透過租借時的押金機制、方便的歸還系統,來增加消費者使用租借服務的意願,減少原本被大量使用的一次性容器或飲料咖啡杯,除此之外,超商、超市等零售通路可以與第三方容器採取租借服務合作,建立起自己的容器分類、歸還、清洗、運輸系統,推動一條龍的整合服務,確保容器的衛生安全以為消費者把關,讓歸還後的容器可以被再利用,以此觀之,這樣的循環系統降低了以往線性經濟的資源浪費,為一次性使用習慣找到了出路,減少一次性容器對於生態環境的傷害,再搭配押金機制、獎勵機制,提高消費者回收空罐、重複利用的意願,取得商業和環境永續的平衡。

其實臺灣已經有不少商店推出替換掉一次性塑膠容器或包裝的消費模式,並且越來越受到關心環境的消費者所重視,若能將這些減塑模式,運用於更貼近廣大消費者的零售通路,才是真正的實踐綠色生活,這也是推進臺灣邁向無塑垃圾生活的一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