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迎接兒童佳節的諸多通過性儀式作為,這也使得相與衍生之從權利保障到福利增進的迷思與弔詭,是有進一步的深究之處。

首先是所謂的「在學懷孕六千人」,根據教育部一○八學年的統計顯示,各級學生的懷孕數總計達到6,323人,這其中占比最高仍是包含碩、博士生在內的大專生,總計5,447人,高中生則是有836人,相較於一○七學年的325人、一○六學年的238人,顯然,高中學生族群的懷孕比例是增加更多,如此一來,糾結於從高中到大專或研究生而來之生態環境、問題需求、資源盤點及其懷孕事宜的不同因應措施,更是要有復歸於包括個人動力、家庭動力、社會動力與文化動力的進一步爬梳、議論,藉以找到『異中求同』的相同處和『同中存異』的差異點。

其次是所謂的「月經貧窮在地化」,針對月經貧窮(period poverty)現象,遲遲未見中央有任何具體的改善措施,像是生理用品免徵營業稅、社福補助、公衛教育等,地方政府也僅是規劃一定金額或是提供衛生棉的權變措施,最後一則是所謂的「兒童願望生理假」,適逢兒童佳節,民團許下兒童節的願望,希望學生的生理假能夠從1天延長至2天,讓女孩不必再忍受不舒服到學校上課,藉此呼籲政府重視女孩生理期的相關需求滿足。冀此,上述懷孕、衛生棉、生理假這三則的議題現象,相與對應的發想包括有懷孕一事的相關作為,究竟是係屬某種的權益保障或是福利加給?從單純衛生棉的提供,有無延伸到其他日常生活品項的需求滿足或經濟扶助?特別是與露均霑於所有的女性同學,抑或在基本權利保障的前提底下,有其積極性差別待遇的個別選擇性措施?連帶地,從生理期到懷孕以及從衛生棉到保險套,又有無將單純的財貨服務,進一步提升到健康教育、兩性教育等公民素養內涵?

如此一來,對於在學懷孕一事,就不應該只是某種待產或流產、休學或復學的兩分對峙,這其中更是要有從女性、男性到兩性;從生理到心理、社會、物質、文化或其他;以迄於從常態性裁判到回歸於女同學、男女兩造及其家庭處遇的最適選擇,此一認知基模的顛覆、翻轉,將會是這些議題現象的針砭之處,這個道理就如同訴求生理假從一天增至二天,重點不在於請假的天數或是要不要到校上課,而是如何看待生理假的心理捷徑及其配搭措施,特別是要有照顧好自己的義務責任,也就是說,從權控關係的准不准假,到女同學己身去檢視生理假之於主體性意義究竟為何的基本思辨?

好一個懷孕、月經、生理假的相互對比,但是,是否出現假以權利之名卻是逕行福利之實的認知失調或認知錯誤,這更是檢視權利行使、權利保障和權利主體意義的關懷意旨所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