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因應於本土疫情的急速升溫,民眾紛紛搶買防疫保單,此一複製、貼上的從眾行為,也讓多家業者的風險胃納量,瞬間接近上限,對此,市面上諸多年繳保費500至600元,匡列隔離可賠2.5萬以上,乃甚至於確診後再領5萬的補償型防疫保單,幾乎都已經下架不再販售,若是希望一舉將理賠金拉高到3萬,年繳的保費金額將會高達900元以上,顯然,乍看下係屬於商品化的此一交易行為,背後所潛藏的社會心理集叢,是有進一步探究之處。

誠然,需求用以創造供給,供給卻是衍生更多的需求或是不當需求與假性需求,換言之,在這裡的針砭考察,指陳出來的卻不是經由理性評估所採行社會保險手段之類的避險策略,相反地,其所凸顯的盡是可能以小搏大及其所關涉到另類彩金中獎的博弈心理,如此一來,防疫保單的熱銷與大賣,實則還是聚焦在個體範疇所之於主觀認知的心理投射,充其量只是賭客與莊主兩造之間的某種機關盤算,而無助復歸於疫情事故背後所需要被奠基之精算原則、大數法則、風險分擔、危險分散、自我責任、權利義務、資源配置、最適保障等概念內涵,更遑論於欠缺生命共同體與世代互助精神的大小連結;連帶地,諸如率意性、自願性、個別性與超越理性的諸多人性想像,這也讓防疫保單的投保效益,被窄化或限縮在回本划算與否的誘因結構上,就此而言,防疫保單的熱賣其所映照出來的會是某種的救贖財貨,藉此填補內在不安的脆弱心性。

冀此,該項的從眾行為甚或社會運動,所需要反思的乃是:究竟是否可以藉由投保舉措的理性評估機制運作,藉此提升用以保障或維繫個體安危福祉,必須要有之自覺、自律、自決與自主的心靈結構,如此一來,擺盪於投機或投資、需求或風險以及保值或保命的防疫保單投注行徑,外顯行為的集體認知失調,將會是相迎於風險社會或後疫情時代的關注所在;連帶地,從蓄勢待發、三級警戒到這一次全面大爆發所衍生出來的諸多亂象,多少也是上述防疫投保行徑的直接複製、貼上,遠地不說,從疫情到防疫的數位生活,除卻宅辦公或遠距上課的低端作為,是否有無更多的超前部署對策,藉此讓加惡的疫情,成為某種創造性轉變的催化因子,畢竟,處於疫情火熱的當下生活,隨緣不變的是身善安住的正見修習,至於,不變隨緣則是因勢利導於疫情的干擾變數,藉此窺見己身的不安脆弱,從而不退轉於更多的增上精進。

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疫情的演變,也是如是觀之。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