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4📚
七字箴言看時事
01.看小顧老親職假
02.大小連結青年節
03.參選總統三十五
04.定型化托嬰契約
05.轟天巴掌奧斯卡
06.政策誘因社工師
07.基隆疫情類普篩
08.居住正義大撒幣
09.懲罰賠償兩樣情
10.多元文化權益損
11.學校運作防疫長
12.國民女婿洗衣服
13.新台灣防疫模式
14.好康多拿打疫苗
15.臺灣兒童不快樂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四份的第一周(2022.04.04)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看小顧老親職假」、「大小連結青年節」、「參選總統三十五」、「定型化托嬰契約」、「轟天巴掌奧斯卡」、「政策誘因社工師」、「基隆疫情類普篩」、「居住正義大撒幣」、「懲罰賠償兩樣情」、「多元文化權益損」、「學校運作防疫長」、「國民女婿洗衣服」、「新台灣防疫模式」、「好康多拿打疫苗」以及「臺灣兒童不快樂」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看小顧老親職假」,朝野立委案修法,爭取勞工在小孩八歲前可請親職假(這其中的育嬰留職停薪,將現行育嬰留停二年時間,延至小孩八歲前都可以請,同時有六個月可請領投保薪資八成津貼,親職假可以小時或日依需求使用,但須10天前預先排假)以及三個月部分有薪的長照安排假,對此,勞動部估計,上述兩種假合計一年所需經費逾500億元,這已非是就業保險單一財源所可以承受的,倘若進一步明訂雇主不得拒絕及其企業的人力調度,皆是一項共輸的發展困境;「大小連結青年節」,青年節在即,大連結的乃是黃花崗72烈士的歷史追索,小連結的則是劣勢青年的躺平一族,兩相對照而來的又豈止是時代變遷之於年輕世代的人身喟然;「參選總統三十五」,為了擴大政治參與、深化民主,立委提議不只有單純調降公民權年齡,而是應該參照世界各國領導人年輕化的趨勢,仿效美國降低總統參選年齡至35歲,只是,糾結年齡門檻的下調,背後所意指的夠格和適任、必要與充分、年齡及其素養的整體考察,會是該起議題現象的真義所在;「定型化托嬰契約」,消保處業已審議通過衛福部所研擬的<托嬰中心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草案,明定出來托嬰中心的照顧義務以及家長的終止契約及請求賠償權利,亦即,對兒童有疏於照顧、言行舉止不當等行為,經至少10日以上期限仍未改善,兒童家長可終止契約,若是出現毆打、虐待等有損害兒童身心之行為,兒童家長可立即終止契約;以及「轟天巴掌奧斯卡」,奧斯卡頒獎典禮因WILL SMITH因不堪妻子受辱衝上主持台給Chris Rock的轟天一巴掌,成為了眾所矚目的焦點,只是,霸凌情愫、心結的內在底蘊,自當會有其來自於個體動力、家庭動力及其社會動力與文化動力的諸多糾葛。

其次,「政策誘因社工師」,滿天嘎響的社會安全網2.0及其所祭出的薪資待遇,也讓今年度第一次的專技高考社工師,開出高達30%以上的及格率(報考人數2,742人、到考人數1,759人、及格人數530人與及格率30.13%),只是,復歸於『個體—制度—大環境』的思辨脈絡,那麼,該項社工師的證照考試,是有諸多待解的迷思與弔詭;「基隆疫情類普篩」,基隆疫情延燒,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將推所謂類普篩的社區採檢,希望能夠順利抓出黑數,以便於在第一時間圍堵疫情,只是,從地方社區到生活共同圈、從陰性到陽性、從確診到無症狀或輕症狀以迄於不同隔離型態的防治措施,點明出來臺灣一地的疫情破口,又豈止侷限於北部的基隆一地,特別是如何落實清明節的連假防疫與疫苗效期的補強追打;「居住正義大撒幣」,行政院宣布『300億元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專案』,包括戶數加碼與金額加碼兩種操作策略,這其中的戶數加碼,租金補貼戶數要從目前的12萬戶,大規模提升補貼戶數至50萬戶,至於,金額加碼部分則是對於初入社會20至35歲的單身青年、結婚2年內的新婚夫妻、育有未成年子女(含胎兒)家庭以及社會經濟弱勢家戶,給予1.2倍至1.8倍的加碼租金補助,同時,也讓房東成為公益出租人,以享有租金所得免稅額每月1.5萬元、房屋稅與地價稅稅率皆比照自用住宅稅率等租稅優惠,跟政府共同來協助租屋家戶;「懲罰賠償兩樣情」,太魯閣號事故奪走四十九條人命,罹難者除了要求理賠金外,還要有懲罰性賠償金,對此,交通部長同意台鐵再給全體罹難者家屬一點五億元,這也是台鐵史上首次支付懲罰性賠償金,只不過,從普悠瑪號事故到太魯閣號事故、從理賠金到賠償金以迄於從消極態度到痛定思痛,點明交安事務的具體檢討和有效變革,方為問題的癥結所在;以及「多元文化權益損」,依<原住民身分法>規定『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結婚所生子女,從具原住民身分之父或母之姓或原住民傳統名字者,取得原住民身分』,對此,憲法法庭判決違憲,條文內容違反憲法保障原住民身分認同權、平等權意旨,應於二年內修正。

最後,「學校運作防疫長」,因應COVID-19的疫情發展變化,教育部發函各大專校院,要求採取類似企業因應疫情持續營運指引,分成社區感染和社區傳播兩階段,各校須增設所謂的防疫長,由現行學校指揮官或副指揮官擔任防疫長,主要任務為指揮全校所有業務之防疫決策與措施,包含人事、行政、總務、教學研究等業務,來將防疫對策內化,藉以提高大學的自主應變能力,;「國民女婿洗衣服」,疾管署副署長一席須於深夜請假回家洗衣服的話語,引來人性關切、文化期許以及疫情管理的諸多議論,但是,如何從決策到管理、從管理到作業、從公家到民間、從高官到庶民,得以找回如常生活的步調序曲,這會是後疫情時代的變革課題;「新台灣防疫模式」,因應本土疫情的不斷創新高,行政院長拋出未來疫情管控將要採用防疫、經濟並行的新台灣模式,一旦是確定採此模式,確診數一定會增加,但是,這次病毒特性就是感染後症狀都很輕,甚至於是毫無症狀,只要打好疫苗都沒有危險,呼籲民眾打好疫苗,同時過新生活,只不過,須留意的是從疫情、疫災到疫損所產生的集體心理認知及其應有的防制作為,這會是下一波大爆發的善後工程所在;「好康多拿打疫苗」,臺北疫情持續擴大,北市府計畫加強12歲到17歲中學生注射Covid-19疫苗的接種率,校方若找到30人以上有接種需求,衛生局會派員到校接種,市府也將提供最高5萬元的防疫經費,學生和教師則是可請公假,老師還會有嘉獎,另外,北市長者在4月10日前施打疫苗,可獲得加碼500元共計1,000元的超商禮券獎勵,只是,從疫苗的防護效期到口罩防疫、健康自主管理的配搭措施,是要有整體布建之必要;以及「臺灣兒童不快樂」,民間團體公布2020年台灣學童主觀生活滿意度調查,發現五年級到九年級兒少的生活滿意度分數屢探新低,2017年時還有79.2分,2020年平均只剩72.7分,下降6.5分,若以100分計算,生活滿意度60分以上者78%,與HBSC世界平均相差10個百分比,揆諸於飲食、運動、睡眠、課業壓力、家庭與同儕支持等,都略顯不足,孤單與疏離感更是逐年加重。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台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