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翊豪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筆者雖於NPO任職不到五年,但是,因為洽公與公務機關往來頗多,深感公文對於基本溝通的重要性,精準、扼要的語文組織及分段,可以迅速讓受文機關理解函示的內容,從而降低溝通的時間成本,對此,關於國考廢國文一事,其實爭論已久,支持理由主要為應試的考生,多已接受基本的義務教育,語文能力已有一定水準,況且國文一科包含測驗、公文、作文,測驗部分多為古文與實務脫節,公文在就職後將至訓練所進行訓練,作文部分則是可以通過申論答題檢驗,考量已有其他方式進行評鑑,因此,支持予以廢除;至於,反對的理由則是認公務員應具備作文之基本能力、基本義務教育難檢驗考生能力,且文言文可增進思想、見識及價值觀,更有甚者認為廢考國文實乃隱含「去中國化」的政治表現。

基本上,國文是公務員應具備的一項基本能力,從筆者的個人經驗觀之,經過國家考試及訓練後的公務員,恐也難保證兼具上述的基本能力,從網路流傳的光是主旨就多達14行的公文,即可窺見一、二,至於,應考國文的存廢,也不宜高度政治化,而是應從其文本脈絡以觀其適當性、必要性、合理性。綜合以上正、反論點,筆者認為,目前國文測驗以古文為重、考試內容缺乏思考,為把考生考倒的試題,早已脫離原訂的國考目標,亦難從古人智慧,學習文化的價值及智慧;至於,公文的撰寫能力並非基本義務教育的訓練內容,卻是要求在入職前就要求該能力,實有其矛盾之處,綜觀目前公文考試扣分項目,係以公文格式的正確性,來作為評分標準,似乎是有圖利補習業者、相關出版品之嫌,理當要回歸考試本質,乃應為語言組織及基本溝通能力,而非傳統的八股取材。

冀此,在制度層面上,考試及格後的公文訓練及格率高達百分之百,已然喪失篩選功能,這恐怕才是目前公務員公文素質低下的真正歸因所在,對此,筆者認為相對以上的應試內容,國文作文的能力,反而才是真正能夠達到篩選人才的標準,而此前提也是需要墊基在作文題目應為有建設性、有思辨性之題目,與求學時期「一根漂流木的獨白」、「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等題不同,公務員需要具備獨立之思辨能力,題目須具備議論性,僅在各專業科目的申論,恐難真正考察考生能力,藉此也要進一步思考目前政府僵化的科層制度,是否與其選才標準有著相互的拉扯相關。

綜上所述,廢考國文與否,應從其脈絡進行思考,任何高度政治化的決策都應盡力避免,無論是獨厚某種特定語言、文化、族群的出題者,或是評論該政策是「去中國化」的議論,皆是蔑視國家考試的公平性,獨厚某種特定文化背景自是不該,但是,「去中國化」的指責,前提乃是「眾考生皆應理解中國文化」,似也透露出目前國文教育偏重古文、輕視本土文學探索的窘境。誠然,古文的價值學習、背後的鄉土文學論戰,實不應與考試用人之資格相互綁架,而是需要回歸實務之必要性、合理性、適當性,進行深邃的綜融思考,這就有如人民期待政府是效率、開放、合作、透明的,那麼,脫離八股取材、正視考生的思辨歷程及陳述能力,方為真正必要的考察標準。

總之,關於國考國文存廢此項議題,筆者認為國文一試雖不可廢除,但是,考試的方式、內容、標準,應有其從制度面至實務面之通盤檢討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