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綱上路至今,將迎來首屆高三畢業生,有兒少代表發放1500份問卷、4場焦點團體,做出多達61頁的「108課綱觀察報告」。計畫發起人廖宥甯、李瑞霖與陳惠平表示,在新課綱政策推行下,他們看到得是一群住在象牙塔的學者們,高談闊論以自身觀點構想一個無法落實的教育規畫,以及一個不願負起責任的主管機關,讓學生徒然遭受這種不清不楚、毫無方向的教育。他們也提出五大政策建議與訴求,要求主管機關重視。

來自中部的高中生廖宥甯、李瑞霖、陳惠平日前透過社群媒體倡議,向衛福部提交兒少報告等方式表達第一線高中生對 108 課綱的真實聲音。綜合超過1500份問卷,4場焦點團體及面對面訪談,他們將向教育部,針對 108 課綱提出五大政策建議與訴求。

五大訴求包含弭平課本與考試程度鴻溝、拒絕學習歷程軍備競賽、正視城鄉與資源落差、直面教育現場執行問題,以及確立教育改革方向。

他們認為,108課綱課本最為人詬病的一點,即為考試難易度與內容和課本相差太多,使本該為主要教材的課本淪為雞肋,學生需要透過另外補習應付考試,導致社會和文化資本的 M 型化分布更加嚴峻。

來自台中女中,發起改革企畫學生之一的廖宥甯說,她肯定學習歷程檔案設立的初衷,認同每學期紀錄學習狀況的目標。然而當學習歷程檔案被列為升學評分標準之一時,卻因功利主義作祟,學習歷程檔案已是課綱發起人一再否認的「軍備競賽」。 她認為,學習歷程檔案應該作為教授認識學生的媒介,並以此為基礎透過面試確認學生的特質是否符合該科系,絕非將學習歷程檔案作為升學參採標準之一。

根據問卷和訪談發現,教育部與課綱發起人一再聲明不會發生城鄉差距確實存在。他們提到,台北都會區的孩子有機會和頂尖大學接軌,製作出精美又有深度的自主學習或學習歷程檔案;反觀偏鄉學子,他們沒有機會獲得最新的資訊,更多時候處於迷茫狀態,很難如課綱發起人所言「展現個人特色」,因為他們連如何展現都不清楚。

他們也提到,從這些高中生的觀察中發現,108課綱施行最大的困難便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表面功夫,基本教育單位敷衍政策只為過審,並沒有落實 108 課綱的諸多理想。好比一星期只有一小時的自主學習課,學生沒有充裕的時間完成一份完整的自主學習企畫;又或者是為了「減輕學生負擔」,而刪除分科測驗國英兩科,實際上只是增加學生更大的壓力。

來自南投中興高中的李瑞霖說,懇請教育部及構思108課綱的專家學者走出象牙塔,進到教育現場聆聽基層教師和學生的聲音。

他們也認為,新課綱初衷是為了讓學生多元發展,不再侷限於學業成績,在課外活動也能有亮眼的表現。然而這些學生表示,他們看見的是「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的矛盾態度,希望學生學科成績優異又能多才多藝,表面上的「適性揚才」,其實帶給學生更多痛苦。

他們呼籲教育部與課綱發起人,改革不要做半套,模仿歐美學制畫虎不成反類犬,只是平白增添學生困擾。請做出適當的取捨,確立教育的大方向,並踏實的實踐各項目標。他們也提到,若想看見素養和批判性思考,就請不要立定標準答案,如果國文教育想脫離文言文的窠臼,就不要在大考出現太多文言文題目。「不要貪心的樣樣都想要,最後只會樣樣都落空,讓學生覺得無所適從、被玩弄。」

廖宥甯、李瑞霖與陳惠平表示,他們在新課綱看到一群住在象牙塔的學者們,高談闊論地以自身觀點構想一個無法落實的教育規畫,以及一個不願負起責任的主管機關,讓學生徒然遭受這種不清不楚、毫無方向的教育。另一端則是一群極盡所能適應新制度,想要緊緊咬住自己美好未來的門票,卻又擔憂自己的前途是否會葬送於雜亂無章的新課綱中的學生們。(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