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頗為應景的時事新聞報導,卻有其回歸於勞動者之於權益保障及其福利增進的思辨論述。

話說,迎接每年五一勞動節的通過性儀式,雖說今年勞動節的這一天,未能一體適用以成為全國性的皆大歡喜放假日,但是,國家機器還是要不免俗氣肯定勞工大眾的貢獻付出,特別是值此新政府即將就任之際,因勢利導於該項典章儀式的必要性表態,更屬政治正確。對此,準總統概括承受從過往到未來對於勞工們的策進作為和具體承諾,以讓政事一體的執政團隊,無縫接軌於勞工之所欲以常在我心的施政執念,至於,相與關聯的『51承諾』,包括有調升基本工資、制定〈最低工資法〉、編列預算以撥補勞保基金,以及試辦的彈性育嬰假等,只不過,應做之對的事,如何對接於對的方法手段、切入時機及其應有影響評估,方能找出中長期之於對的願景布局,如此一來,上述諸多的『51承諾』,便有其深究、探討之處,這是因為:

首先,乍看之下,係以勞工為其主體的施政作為,還是有必要先行廓清關於勞動節的正名工程,畢竟,「勞動」一詞隱含的除了是指涉從勞力到勞心的逕自二分外,要如何得以回應社會變遷所出現新興的勞動型態及其職種樣態,如何一來,扣緊「人—事—時—地—物」而來的勞動內涵,便有必要進行通盤審視。誠然,從自然人的勞動者到智能科技的機器人、從標準作業流程勞動者到變異屬性應對者、從固定勞動時數到非典勞動計量、從固定常態的勞動職場到行動工作的開放環境,以迄於從實體物件到網絡產出,指陳出來的乃是:斷然是不能再以過往勞力、土地、資本、機器之於工業革命、市場經濟、實體社會的思維模式,去針砭、擘劃當前已然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但卻是無所適應之於勞動利益或利害人等(stakeholders)的權責義務關係內涵考察。

其次,對於上述『51承諾』的審視考察,癥結之處斷然也不在於將基本工資調至2萬7470元和基本時薪由176元調升至183元、建構最低工資審議機制、編列總計2670億元預算來撥補勞保基金,以及改以天數計算的育嬰請假等等技為末的工具範疇操弄,而是該項直指低薪就業、生計難民、照顧負荷、個人支配所得、家庭財富分配等等經濟不安全的關懷旨趣,業已從勞工自身的個人性貧窮,延展至國家整體的世代性貧窮,就此而言,要如何有效因應於高齡少子女化的人口惡化趨勢,據以思謀各項職業年金保險的財務破口、婚生教養衛的安全破口及其安身立命的生活憑藉和藍圖願景,點明出來的是:過節容易、過日子難的身心喟然和生活無奈。

總之,思索五一勞動節的通過性意義,除了聊備一格的官方樣板文章外,要如何找出以人為本和以家庭為要的勞動政策與所得維持策略,藉此讓樂業安居、闔家團圓、頤養天年的幸福天光,進一步鑲嵌於包括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和平紀念日、國父誕辰紀念日、青年節、婦幼節、民族掃墓節、勞動節、端午節、中元節、軍人節、中秋節、教師節、國慶日、臺灣光復節、中華文化復興節、行憲紀念日、農曆除夕等紀念日、民俗節日等紀念、節日,從而去思索『相同過去—雷同當下—共同未來』這些社會生命註記的各種通過性紀念節日,是否已然達到所應該要有的文化薪傳和族群認同?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