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子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不可能離開群體而獨自生活,因此,與人互動及其如何在團體中,習得各項生命裏所須的養分和相與衍生出來的各種課題,包括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基本需求,以及生理、心理、經濟、社會、文化、認知等,藉此成就一個人在社會中的階序地位,進而達成安身立命和利己利他的最終社會責任。
就此而言,從「個體—制度—大環境」來看,個體範疇的單一個人,要如何適應典章制度的相關規範,進而在這個複雜的社會環境裡,讓自己的能力得以發光發熱,藉以完備從個人發展到家庭維護和社會安全的人生目標,若果不行的話,則是要進一步思索攸關到「知」與「行」的生命課題,比如自身能力、認知基模、社會知覺、態度、自我瞭解與辯護、人際關係、人際知覺、親密關係與愛情、社會影響、社會認同、團體歷程等隱含集體意義的個別生命發展,究竟是那一個環節,有待補實強化。冀此,個人的自身問題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影響,甚深且廣,檢視且覺察諸如心理的、生理的、認知的(沒有家庭觀念)、經濟的(經濟能力薄弱及所涉及金錢價值觀)、病症的(健康亮紅燈問題)、偏見的(行為表現)、嫉妒(認知失調)等迷亂現象,皆是早已存在於個體己身,那麼,後續相關的人生大事,像是成家立業、生兒育女,其所延伸出來的,就不是只有個人問題,而是有其「願婚—樂生—能養」、「安居—樂業」及「婚—生—教—養—衛」等等環環相扣且層層堆疊的糾結拉扯,如此一來,乍看之下的家庭運作難題,勢必會蛻變成為茲事體大的社會問題,這不僅損人不利己,更會增加社會成本和形成世代負擔。
誠然,臺灣社會存在著高齡少子女化的現實問題,不過,即使該項的生存危機,有尚待解套,但是,「生—教—養—訓—衛」,還是一項至為重要的關鍵任務,因此,政府是有嚴陣以待的必要,特別是當前社會氛圍所營造出來之不婚、不生、不養和不畏懼離婚的認知態度,恐將有淪為社會問題製造者之虞,是需要大破大立的變革對策。
國家需要的是量能且質優的下一代,未來的主人翁更是要有撐起一片天的能耐,期待環境動力能夠帶動更多的制度變革,藉以讓個人有利他和利社會的善行作為。
天佑臺灣。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