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可能在2022年結束嗎?瑞典打響全球第一槍,宣布疫情終結,全面解除防疫。就連向來保守的世衛(WHO),也首度點明疫情可望告一段落。

瑞典衛生部長說,疫情最緊張的時刻已經過去,不再篩檢、不驗接種證明,國人正式恢復正常的生活。而向來對疫情偏向保守的世衛,也首度鬆口表示,今年確實可能是人類揮別「急性發病期」的一年,但前提是全球7成人都施打疫苗。

瑞典國內的醫療壓力緊繃,許多學者、醫師跳出來呼籲政府,不要貿然鬆綁防疫政策。但在2月9日,當局還是下令取消大多數的防疫限制、也不再提供免費的篩檢。換句話說,現在沒有人知道,瑞典每天有幾個人感染。

本週起,瑞典民眾不用戴口罩,出入大型室內活動,也無須持疫苗接種證明(疫苗護照),都可通行。酒吧、餐廳皆可恢復營業到晚上11時,人數不限。

打從疫情爆發以來,瑞典政府一直都採取「最低限度」的佛系手段,能不封城就不封城,仰賴民眾自律防疫。官方近期表示,他們將會取消禁令,並宣布疫情結束,主因不外乎是疫苗覆蓋充足(完整接種率約73%)、Omicron病毒的殺傷力降低。

瑞典衛生部長哈倫格倫(Lena Hallengren)指出,瑞典的確診數雖然飆到新高,但住院比例卻不如過去多,「我們正在邁向新的階段。」稍早,瑞典在官方新聞稿內寫道,目前狀況「已經足夠穩定,可以著手取消防範感染的相關措施」,並強調,「疫苗接種是對抗新冠病毒最重要的武器」。

哈倫格倫表示,病毒當然還沒消失,還在流行,「但就疫情的瞬息萬變、對社會所造成的限制來看,疫情已經結束了。」雖然歐洲包括英國在內,許多國家都已啟動鬆綁防疫、不再嚴格限制的共存策略,但哈倫格倫確是第一個直指「認定疫情結束」的衛生首長,對於全球疫情的進展,某程度可謂指出了方向。

疫情爆發到現在,瑞典共計有1萬6,500多人因新冠肺炎病死。對照總人口的統計,每百萬人約有1,614人病死,與其他國家相比,雖比英美德法都低,但仍算是排在前幾位。其他國家的病死人口(見下表),英國約2,341人(以下皆以每百萬人計)、美國約2,761人、印度365人、日本160人,台灣則僅35人。

對於瑞典向來「高度開放」的防疫政策,外界評價兩極。由於新冠病死人數相對高,引來部分學者痛批;但也有人認為,對於民生經濟的保全,效益更大,而與病毒共處,是避免犧牲經濟與生活的必要之惡。英國媒體Wales Online引述傳染病專家說,要論定這些舉措的優劣,恐怕需要長達數年時間,才能看得清楚。

瑞典不是唯一一個鬆綁措施的國家。早前,挪威公共衛生學院公開建議,採取防疫限制的手段,對於遏止疫情的擴散,並無明顯效益。因此,挪威宣布不強制戴口罩,同時鬆綁旅遊禁令,國人可持採陰證明入境。

當地民眾在社交場合,無須保持1公尺社交距離、不強制戴口罩;成年人若確診,也不必隔離,不過還是建議在家休養4天,沒異狀再出門。挪威總理斯托爾(Jonas Gahr Støre)指出:「新冠疫情大流行,對多數人已不再是威脅,Omicron病毒造成的重症大大減少,我們也都有疫苗保護。」

與此同時,加拿大、歐陸多國的民眾,正為了疫苗護照發動抗爭行動。他們反對政府「變相強制民眾打疫苗」,認為接種與否不應作為「行動自由」的資格標準。外界臆測,歐洲政府一系列的鬆綁舉措,很可能也是受當地民情施壓所致。

9日,白宮首席防疫官佛奇(Anthony Fauci)告訴《金融時報》,美國正在脫離新冠疫情的「全盛時期」,這是非常確定的,並預言接下來幾個月,他們將逐步把防疫相關的政策解除。至於改變方針的時間點,佛奇說「會很快」,預計今年就會發生。

佛奇說,他也希望防疫相關的禁令趕快終結,但也態度保留地提醒,各州確診數要是又回升,當地的醫療單位仍應祭出相關的防疫禁令。言下之意,白宮將慢慢把權力下放回地方,不再由中央作統一的防疫決策。

佛奇沒有用「地方性流行病」來形容未來的新冠疫情,但強調病毒和免疫會達成「平衡」,政府不再需要對疫情過度關注。他還說,不見得每一個人都要年年打追加針,「視體質而定」,若是健康、無慢性病的30歲成年人,可能每隔4~5年接種一次就行了。

至於態度向來保守的世衛,近日也首度鬆口,指出疫情確實可能在今年內度過急性發病期,但有一項條件。祕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表示,全球接種疫苗的人口,若能達到7成,那麼疫情大流行的「急性發病期」,今年很可能就會結束。

「今年年中,6、7月時,全球接種疫苗的人口須達7成。」譚德塞表示:「這件事掌握在我們手裡,不是機率問題,而是選擇問題。」依照世衛的定義,完整施打2劑疫苗,才算完成接種。

不少開發中國家的疫苗、醫療資源不足,Omicron病毒毒性減弱,讓他們看到一絲希望,或許能因此迎來疫情終點。譚德塞特別強調,想要達成「全球揮別急性期」的目標,就需要世界各國為疫苗均分持續努力,讓大多數地區都有疫苗覆蓋,漸漸達成平衡。

參考資料:CNBC、The New York Times、Politico、Independent、Financial Times(時事新聞來源:康健雜誌,202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