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隨著臺灣一地邁向超高齡社會之際,這也使得關乎到老人保護(elder protection)的議題現象,是要有變遷意涵考察及其社會福利思考的針砭論述。

基本上,攸關到長者的各項人身關懷意旨,總是限縮於文化主義的結構性環境限制,而讓老保議題隱而未現,並且無法蛻變成為一項兼具集體意涵的整體社會事實,事實上,除卻是重大事件變故,否則,老保的議題思辨,還是要擺置漸進、動態且歷程的演變過程,藉此考掘這當中『變』與『不變』的運作法則與和合差異,就此而言,從退休到罹病、從初老到漸老、從已老到姥姥、從生活自理到從旁協助等如常的生活步調,顯露出來所謂的老保議題,是要有前因、當下和後果的串聯性思考;連帶地,扣緊生命事件的發展進程,那麼,「就醫—就養—就業—就學—社會融合」的觀照視野,也直指對於老人、老保的相關處遇,是要有推動心理捷徑、認知基模及其心理結構的解構、重構和新構,簡言之,老人或老化,不再只是某特殊人口族群的分殊主義,而是人類社會一項必經歷程的普同主義,如此一來,偏向於福利促進的殘補思維,理應要回歸到基本權益保障的公民權概念。

事實上,該項的老保議題現象,已然是某種因果鑲嵌的相互拉扯,這部分當可從個人動力、家庭動力、團體動力到文化動力,以找出生理、心理、物質、社會、認知、文化等脆弱性的破口所在,就此而言,相與關聯的命題旨趣,實有進行爬梳之必要,這其中包括:從老人的個體層次到家人的集體層次以迄於相關人士的整體層次;從家內的私領域到戶外的公共場域;從撤退觀點到活躍老化;從『老而障』的生活性需求到『障而老』的退化性需求;從生理退化到共病的多元介入模式;從無微呵護到減法照顧、自立生活;從加害者、受害人到互為相對;從法定退休到二度就業的老力再投資;從頤養天年到第三人生;從在家老化到樂齡學習;從年金保險到經濟風險;從通用設計到無障礙環境;以至於從養兒防老到機構照護等,如此一來,理當是要從長者的人身保護範疇,更進一步地擴及到諸如身心照顧、社會包容、健康促進、勞動參與抑或是文化建構之全人、全程、全家、全面和全方位的老人守護網。

總之,老人保護的變遷意涵考察及其社會福利思考,直指出來的是框架於「個體—制度—大環境」的考察觀點,那麼,不當對待的保護議題,當只是某種借力使力的中介引爆點,背後所實有之家庭制度的變遷意涵和配套措施,才是真正的癥結所在,至於,從『病人』的生理範疇到『人生了病』的綜融關照,這也突顯出來:從老人的安危保護到全人關懷,三位一體的產官學,是有必要以進行『老人學』所關涉到創造性轉化的典範再建構。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