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今天公布去年人口統計,全年出生人數僅15萬3千多人,創史上新低。死亡人數則為18萬3千多人,已是連續第二年高於出生人數、呈現人口負成長,今年又逢虎年,出生數恐再探低點。對此,衛福部社家署強調今年將持續加碼各項育兒補助措施,不過婦產科醫學會及婦女團體則提醒,挽救生育率的重點在於改善年輕人住房政策、友善孕婦的職場環境、鼓勵男性請陪產假和育嬰假,促成更平等的性別分工。

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表示,為減輕家長育兒負擔,今年八月起零至二歲每月育兒補助從3500百元加碼到5000元,托育補助也從7000元調高到8500元。準公共化托嬰中心如果人力優於法令規定一比五,降到一比四就能獲得一年50萬元的獎勵金。保母若通過查訪考核,也有一年5000元的獎勵金。

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因為國人多半有虎年不宜婚嫁生子的觀念,以往虎年出生數都會下降大約兩萬人,今年出生數一定比去年更低,亟需國家投入計畫和補助,降低人口負成長的衝擊。「年輕人如果連自己都養不起,怎麼會想要養下一代?」黃閔照分析,必須要從大環境思考,例如住房政策、職場環境、不孕症治療及產檢的補助等,都要設法讓人負擔更輕。

「女性懷孕生產是國家的事,這樣的觀念雇主也要有,」黃閔照表示,理想上當女性勞工懷孕時,企業應該讓人力不會有空缺之虞,但現在懷孕員工卻會因為造成其他同事負擔,而有心理壓力或遭受霸凌。這種職場環境會讓女性不想太早生育,但晚育又有不孕、高齡懷孕的母胎健康風險增高等問題。

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覃玉蓉提醒,少子女化是所有已開發國家的共同問題,可看到出生率下滑最嚴重的,都是性別分工較不平衡的國家;出生率較持平的國家,都非常積極推動專屬於男性的陪產假和育嬰假政策。

遺憾的是,台灣目前的做法卻與國際趨勢背道而馳。覃玉蓉表示,去年底三讀通過修正的《性平法》只多給準爸爸兩天有薪假,而且產假及陪產檢假合計只有七天,等於是逼準爸爸兩種假別只能二擇一。如果職場政策不能把「勞工同時也是照顧者」的需求考慮進去、不去強調男性在育兒的角色,只是討論女性的部分,生育率下滑的現實是不會改變的,因為有生育的女性勢必會被視為比較不好的勞工。(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