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走過疫時代之2021年的臺灣社會,藉由近三百篇的晴天評論文章,我們挑出15則的精選文稿,藉此回眸盼顧您、我所曾經擁有過的相同過去。

處於疫時代的臺灣社會,自當有其包括『關於COVID-19之「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綜融性討論』、『關於社區工作典範移轉的當代變遷意涵』、『關於部桃事件之於「個案-制度-環境」的考察意涵……』、『從「防火牆」、「保護傘」到「金鐘罩」的抗疫思考』、『高齡少子女化之於人口水庫般的另類發想』、『又豈止於一個「老」字可以了得……』、『從第三人生到組合人生的諸多變異思考』、『從企業經營管理的王道哲思以追索對於人群服務的相關發想』、『針對托嬰中心紓困措施的應有精進作為』、『糾結於疫情年代裡「需求風險化」與「風險需求化」的諸多迷思』、『霍金如果是生長在台灣,能否獲致應有的文明對待?』、『關於從金字塔到帆船之認知心理需求及其典範移轉的延伸性思考』、『相迎於一個「長照海嘯」到來的若干發想』、『從社工學分班課程規劃到學士後社工專班的延伸性思考』、『擺盪在小蝦米與大鯨魚之間的社會安全網捕漏』等晴天評論文稿的諸多反思。

事實上,從五月中旬開始,臺灣一地正式步入疫情迷亂、脫序與重建的被解構社會,只是,回應於如常社會裡靜好歲月的關懷旨趣,那麼,15則的精選評論及其背後所糾結的結構性限制,自當有其嚴肅檢視之必要,特別是從脈絡、條理、邏輯、結構、反思到批判而來的變遷意涵,這其中包括:

(一)『關於COVID-19之「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綜融性討論』:一文裡指涉的是因為唯恐疫情的傳播感染,而讓存在性孤獨的個體,轉換變成孤獨性存在的網中人物,如此一來,因應於從國境、場域到自我的封鎖或封閉,長久下來,對於涵蓋價值、態度、觀念及其外顯行為的全人發展,究竟會帶來那些深層的衝擊影響,這會是社會心理領域一項重要的關注課題,更遑論於放大對於疫情演變歷程所之於集體、整體抑或是中介與巨視的結構性考察,直指出來的更是包括『疫情政治』、『口罩政治』、『入境政治』、『紙券政治』、『消費政治』、『生命政治』以及『特別預算政治』等疫情政治經濟思辨(the politics of COVID-19),特別是要如何嚴肅看待從「生理病毒」到「心理病毒」、「經濟病毒」、「社會病毒」、「政治病毒」、「文化病毒」、「工作流失病毒」、「就業損失病毒」、「家庭解組病毒」或「發展性危機病毒」的連動性影響;至於,像是「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標籤理論」(Labelling Theory)、「瑞士起司理論」(Swiss Cheese Theory)、「黑天鵝效應」(Black Swan Theory)、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灰犀牛(The Gray Rhino)、「滑坡效應」(Slippery Slope Effect)、「認知閉合的需求」(The Need of Cognitive Closure)以及「隧道效應」(Tunnel Effect)等相關概念的認知基模重塑,也會是疫災照顧管理的新興課題。

(二)『關於社區工作典範移轉的當代變遷意涵』:本文突顯的是個人不能自外於整個社會,但是,從個體到社會的貫通,卻是必須要透過鑲嵌於社區的轉銜或橋接機制,以讓個人抑或是家庭的運作難題,能夠在第一時間或緊急時效裡,達到停損設置的消極作用,就此而言,如何扣緊時空環境的脈絡歷程,以還原社區及其社區工作的變遷圖貌,特別是將『齊家—治國—平天下』裡所隱伏未現或有所斷裂的「社區」或「社群」找回來或找出來,如此一來,從發展內涵、社工內涵到照顧內涵以至於從地理社區、責任社區到共生社區所之於『舊典範』(地理社區)、『新典範』(地理社區及其責任社區)與『後典範(地理社區、責任社區及其共生社區)』的社區工作意義解讀、詮釋,是有加以解構、重構和新構之必要。

(三)『關於部桃事件之於「個案-制度-環境」的考察意涵……』:僅就部桃醫院感染失控的醞釀、發微到爆發,本文強調這絕非是單一的突發事件,而是糾結著過往和平醫院的塵封經驗,以至於讓該項驅離、淨空的另類封院舉措,欠缺包括「有進-有出」、「只進-不出」、「不進-只出」以及「不進-不出」的不同選項策略及其配套措施,誠然,倘若第一時間採行封鎖院內的可能感染消息,對賭的乃是能否全然脫身的順利過關以及免於被標籤化的身分烙印,但是,如今加倍奉還的加惡情態,又有無回到『個案-制度-環境』的基本提問,特別是包括同溫層、團體盲思及其疫情政治的錯誤決策以及回應於「保護生命原則」、「自主自由原則」、「隱私保密原則」與「最小傷害原則」等進行相關決策所涉及到專業倫理順序或抉擇兩難的典範移轉新發想。

(四)『從「防火牆」、「保護傘」到「金鐘罩」的抗疫思考』:本文指陳出來從人出發的抗疫思考,需要有包括真正實際受到列管、高風險人口、標地人口及其一般人口等等不同的控管機制設計,也就是說,從受到列管和高風險人口的「防火牆」,一舉延展到標地人口的「保護傘」以迄於所有民眾之的「金鐘罩」,如此一來,除卻要有層層堆疊的防衛機制外,關乎到防火牆的『隙縫』、保護傘的『破口』以迄於金鐘罩的『穿孔』,這將會是「防疫管理」需要超前部署的應變課題。

(五)『高齡少子女化之於人口水庫般的另類發想』:總人口的負成長,已讓『生不如死』的臺灣有如灰犀牛般,衝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就此而言,扣緊水庫的正常運作型態,「少子女化」所導致勞動人力的不足,將有如『進水』般不斷寅吃卯糧,而迫在眉睫的「高齡化」及其所增生看護成本的社會性支出,更彷如『出水』般大量湧現;至於,時下之不婚、少生抑或沒有子女的變遷趨勢,要能夠叫低迷的生育率,單靠天降甘霖的一場豪雨以讓水庫吃飽喝足的人口紅利思維,實有癡人夢話之嫌,此外,包括長者重返職場的『老力』、引進移工之『外力』、婦女二度就業之『女力』抑或是數位科技之『機器人力』等『老—外—女—人』的水庫疏濬工程,也因為個體、制度及其環境的整體運作架構,尚未完備成形,而讓高齡社會的照顧難民議題,演變成為一種不斷融化的解冰效應,特別是當前的「非典勞動社會」,更是會讓人口水庫更形惡化甚或是有崩潰解堤之虞。

(六)『又豈止於一個「老」字可以了得……』:相迎於加快的老化速度,這使得包括老人、老障、老身、老本、老窩、老友、老趣、老虐、老保、老力、老立、老權抑或是老去的諸多娑婆現象,這又豈止是一個『老』字可以了得,這其中如何就其心靈結構、世界圖像的『理念』層次,藉此重新梳理對於老人的文化認知模塑,如何得以有其與時俱進之權變轉化;就其綱舉目張、指導原則的『政策』層次,藉此廓清從社會政策、社會福利政策到老人福利政策;就其依法行政、依法辦理的『立法』層次,藉此還原回到基本的權益保障要優先於加碼之福利增進的基本定調;就其業務協調、服務整合的『行政』層次,藉此回歸到人類行為及其社會環境的發展介面,以讓食、衣、住、行、育、醫的衛福、教育、文化、勞動、營建、金管等跨部會與跨層級的業務統合,用以捍衛長者基本權益及其維護最佳利益的關懷命題;以及就其有效輸送、績效管理的『福利服務』層次,藉此正視到從老化社會、高齡社會到照顧社會,其所要被突顯的就不僅止於流於工具範疇的照顧津貼或各項服務方案設計,而是要有「照顧素養」(caring competence)以作為一項公民德行的基本訴求,特別是如何讓責任義務與其權利行使的相互拉扯,藉此找到一個妥適的衡平關係。

(七)『從第三人生到組合人生的諸多變異思考』:扣緊生命週期的傳統人生組曲,主要是謹守體制養成之於最高學歷的「第一人生」(就學階段)、安居樂業之於娶妻生子的「第二人生」(就業階段)以及退休養老之於最後一哩的「第三人生」(就養階段)等三大人生階段,而階段與階段的彼此之間,幾乎也是被認定難以跳躍或無法超越,就此而言,「第一人生」除了要有專業自我的本事培力外,如何多些學校之外的生活場域互動,藉此增益更多斜槓身分的人生歷練,這其中也包括要有用以擴充生命視野的志願服務工作以及思索方知不足的再次進修;至於,屆退或早退的第三人生,除了有其頤養天年的人性期待外,亦要有接軌於『知識社會』的學習心靈和機制設計。冀此,從生命週期到組合人生的諸多變異,也讓第一人生、第二人生與第三人生,不再是單一、斷裂與不可逆的,而是動態、彈性和有所權變的不同精采生命樣貌。

(八)『從企業經營管理的王道哲思以追索對於人群服務的相關發想』:從Stan哥企業經營管理的王道哲思而來的人群服務的相關發想,包括有某種敬天愛人、遵行正道和去除私慾的我執主義所之於『認輸才會贏』的處世哲理;信任而來的充分授權所之於『大權旁落』的管理哲學;以及如何找回人性本善、利益眾生的初衷,藉由共存、共榮與共好的合作精神,以強化人群服務的智財內涵,而非只是一味地追求品牌、方案、服務績效的移植主義,更遑論於諸如從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業社會責任)到PSR(Personal Social Responsibility,個人社會責任)與非營利社會責任以及從挑戰困難到突破瓶頸和創造價值的社工魂魄以及對於「Me too is not my style」的思維翻轉。

(九)『針對托嬰中心紓困措施的應有精進作為』:行政院推動的紓困方案4.0以個人加快、產業加強、貸款加碼,同時要求從速、從優等等的處理原則,來共同度過難關,但是,被要求納入第三級疫情警戒停托的托嬰中心,卻沒有因為停托的客觀事實,而得以比照幼兒園享有紓困補助,對此,在高退費和政府持續升高對於托育人員的薪資水準下,應設專法以進行結構性鬆綁,以利於托嬰中心的穩定營運,至少,合宜的退費標準,已經是一項迫在眉睫的變革工程;連帶地,托嬰中心的「停托」,是否可以列入公告為「停業」之行業,藉此讓『無收入、高退費、要支出』的不合理情況,有所改善,至於,托嬰中心從業人員薪資的紓困方案,也應該一視同仁對於這些從業人員的基本權益保障。

(十)『糾結於疫情年代裡「需求風險化」與「風險需求化」的諸多迷思』:過往相關的機制設計,主要還是以個人主義、承平時期、勞動社會及其集體力量,藉此規避個人所較無法滿足或難以承受的基本需求(need)與人身風險(risk),COVID-19的疫災,已經打破需求與風險截然有別的分界線,進而出現兩者彼此拉扯相乘所產生的「需求風險化」與「風險需求化」的雙重弔詭,也就是說,當解封之日的遙遙無期,基本生活需求的必要滿足,不再如同過往一般,短期之內便能有所解套、舒緩,相反地,產銷、勞動、收入抑或是國際分工等生態環境限制,也讓滿足需求成為一項未定之天的棘手難題;連帶地,生病老死等個人風險,也不再如同個別的生命遭遇般有其一定的生命週期模式,而是當注射疫苗的基本需求,直接取代了個人健康自主管理的不幸境遇,這也讓人身的不安全,遽然成為一項迫在眉睫的風險事件,此一系統失靈與通盤崩解的發展性危機,直指出來的是如何找出四海一家全球化之新連帶基礎(new social solidarity)的迫切與必要性。

(十一)『霍金如果是生長在台灣,能否獲致應有的文明對待?』:針對苗栗縣某間私立教養院發生虐死28歲自閉症院生一案,攸關到的是身障者社區資源系統的相關布建,以及機構教養的權益保障和考核評鑑等國家責任,只是,牽動到身障者的權益保障和福利促進,這已然是糾結親屬、社區與國家等多方責任的相互拉鋸;連帶地,看得到的是『公約政治』的各種作為大內宣,暗夜哭泣的則是無力以對的身障親屬及其無奈等待某種身心解脫的到來,至於,係為何等的人生事件或生命破口,是不得而知,不過,從個人動力到家庭動力、社區動力、社政動力抑或是國家動力的未能有效提升,著實是一項不爭的事實,這也讓"霍金如果生長在台灣,會過怎樣的生活?是否會被送往機構?社會採取什麼方式照顧或支持身障者,與社會對於身障者的態度或認識有關。",成為一幅後現代的文明反諷。

(十二)『關於從金字塔到帆船之認知心理需求及其典範移轉的延伸性思考』:一錘定音之效的「馬斯洛需求金字塔」(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出現了「司考特需求帆船」(Scott’s transcend of Self-Actualization)的不同發想,對此,攸關到帆船的需求階段論,則是分屬於從基本安定(security)的需求階段之安全(safety)、連結(connection)、自尊(self-esteem)的『船身』,到進階成長(growth)需求階段之探索(exploration)、愛(love)與目標(purpose)的『主帆』,以此觀之,若果,在廣闊大海中探索,由安全、連結與自尊所組成之『安定需求』的這個船身,固然是用以支撐我們往人生的大海繼續尋覓,但是,對於包括探索、愛以及目標等『成長需求』此一主帆的成長追求,除了隱含超越限制的某種高峰體驗外,如何讓「風動」與「旛動」得以嫁接在諸如認知態度、自我效能的「心動」,那麼,注入或引導像是紀律、專業、謙卑、共好、第三人生、良知、熱情、本事與遠見等帆船設備或趨動能力,這也指陳出來需求帆船論,還是有過於簡化之嫌,畢竟,即使是啟動夢想追逐的帆船,一路飄揚的航駛,還是需要有諸如桅桿、前支索、帆桁下拉索、中央板、帆骨、控帆索、帆桁、主帆索抑或是方向舵的必要性配搭。

(十三)『相迎於一個「長照海嘯」到來的若干發想』:對於當前臺灣社會的長照混亂情事,牽一髮動全身的衝擊影響,更足以顯現高瞻遠矚和超前部署的迫切與必要,因此,諸如『長照建置去政治』、『長照大餅建制化』、『長照人口有水源』、『長照素養多涵攝』抑或是『長照社會跨世代』等策進作為,實有其回應於相關命題意旨的根本反思,弔詭的是,這些的意旨布建,是需要時間沈澱涵養的「長出來」,而非是加錢、給人和撒資源的「生出來」,特別是權利行使的同時,也要有相與對應之責任義務的『長照素養』,尤其是要如何內化並得以成為心靈結構或認知基模的一部分。

(十四)『從社工學分班課程規劃到學士後社工專班的延伸性思考』:不斷被要求的盡是對於學士後社工學分班的制度變革,進而忽略了回應於「個人(綜合大學科班、科技大學科班、科班社工、學士後社工;社工員、社工師;社工師、專科社工師;公職社工師、高級社工師)—制度(社工師證照考試制度、教訓考用推養成制度)—大環境(變遷社會底下人群服務典範的再建構)」所應該要有的典範性移轉思考,就此而言,任何制度的變革措施,理當是從和合共好的夥伴關係出發,而非是一道線以逕自畫下涇渭分明的族群對峙或對立,如此一來,關乎到科班社工與學士後社工之於『求同』與『存異』的命題意旨,是可以從社工學分班的課程規劃、社工師的應考科目以迄於學士後的社工學士或碩士專班出發,藉此進行綜融思辨。請善待學士後社工,這也讓學士後社工養成的建置工程,有其難以承受之重。

(十五)『擺盪在小蝦米與大鯨魚之間的社會安全網捕漏』:接二連三所出現以幼童為主的保護性案件,也讓社會安全網的建構,從構思到一期以迄於二期,進行所謂的滾動式修正,對此,個別和殊異家庭化的處遇計畫,會是推動社安網的困難工程所在,更遑論於家醜出糗之類的文化主義,更是讓家務情事無法產生及時求助於專業的減損效果;連帶地,少了些對於社區包括培力、紮根和布建的穩健經營,這也讓處於從個人、家庭到更為外圍的社安網,之於中介層次的社區,未能發揮第一時間的網捕功能,如此一來,聚焦點就不全然在於安全網本身的張力密度,而是該項安全網的承載負荷,終究還是要從社區出發;再則,要有從家庭照顧到照顧家庭的併同性思考,特別是需要嚴肅看待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經濟、認知與其他面向所關涉到家庭成員的個人動力及其整體的家庭動力;最後,回應偏向於規範、傳統的社工養成教育,已然是忽略了當前的人群服務所要面對是諸多非社政範疇的心理諮商、物質濫用、精神衛生、司法醫療等跨域整合,就此而言,逕自將新手或新進社工抑或未畢業的社工助理,又豈止於『社工案主化』所可以了得,如此一來,如何正視學士後學分班養成的社工人力,自當是要嚴肅看待目前社工社群裡階級對立與階層深化的脫序所在。

走過2021的辛丑牛年,從過往的『盤點』到當下的『記事』抑或是未來的『書寫』,您、我皆非局外之人,對此,展望如常生活裡的靜好歲月,更是需要從『一本初衷、做您自己、居安思危、樂天知命』的心靈結構出發。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