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怡慧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近來,網路流傳著「躺平族」、「躺平主義」的新詞語,意指90後和00之後的年輕世代,對於現實環境的失望,而所做出「與其跟隨社會期望堅持奮鬥,不如選擇『躺平』,無欲無求」的處事態度,事實上,越來越多的臺灣女性抱怨男性出現「躺平」徵兆,面對大環境的經濟壓力,男性主張「不買車、不買房、不結婚、不生育」,更據以分類成為包括「全躺平」、「半躺平」、「微躺平」、「婚姻中躺平」在內的一種複合性概念,如此一來,相與衍生的議題現象,便有進一步深究的必要。

誠然,面對少子女化與高齡化的兩種力量夾擊,關於「婚與不婚、生與不生」的現實壓力,男性著實不亞於女性,特別是隨其社會變遷和女性主義的崛起,使得越來越多的女性,在家庭、工作或社會上,更加重視自己獨立自主的能力發展,因此,對於伴侶的條件要求,也就相對的有所提高,只不過,無奈的卻是,在這樣的社會變遷氛圍底下,父權思維的固著認知基模,仍然跟不上文明化的變遷速度,致使在傳統教育與現代女性主義之間,男性往往淪為如夾心餅乾般的角色扮演。

僅就目前社會的教育環境來說,我們依舊被性別綁架,面對婚姻一事的社會觀感,男性必須要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和堅強的肩膀,乃甚至要有「男兒有淚不輕彈」的情感隱藏,而不得有柔弱、陰柔的氣質展現,否則,就會被嘲笑「不像個男人」、「娘娘腔」,限縮於這樣的教育環境,男性往往忽略察覺情緒、不懂得表達感受,容易壓抑自己以及不知如何紓發壓力,社會教育底下的男性,更有如「超人」般強大,以至於,忘了當今的女性,除了不再如同以往般柔弱,並且已然強大平起,如此一來,攸關到性別角色的教育方式,重點就不該只是以性別為其定向,需要的是互相的平衡與調和,畢竟,兩性之間的「陰」與「陽」,不該只是侷限於生理性別的截然二分。

再則,面對經濟考量或環境壓力,豈是靠一個人就能撐起的,應是在有限的條件下,兩個人共同為家庭付出努力,無論是照顧孩子還是打拼工作,真正重要的是共同承擔,而非是被性別綁架,以獨斷認定男性或女性的主責,就此而言,躺平族的產生,乃正是警惕面對高齡少子女化的雙重衝擊,唯有突破調整傳統父權的認知思維,以窺見傳統性別教育底下男、女兩性各自的無奈與脆弱,唯有男女兩造有更多互相理解與溝通的可能,而不是各自一方的率性發展,否則,最後所導致的就是男女都無法逃離性別體制的「共有悲劇」。

參考資料來源
境新聞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10930web014/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A%BA%E5%B9%B3
網路溫度計
https://dailyview.tw/Popular/Detail/11949
城市學
https://city.gvm.com.tw/article/82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