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根據一項兒童交通安全指標的調查顯示,九成的國小學生都由家長親自接送上、下學,這其中又以台南市的比率最高,幾乎是接近百分之百,其次是台中、高雄,只不過,即使孩子都已經上了國中,但是,仍然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國中生,還是由家長接送上、下學。對此,固然是突顯家長對於上、下學之於交通環境的不信任,但是,相與糾結的認知基模,亦有進一步探究之必要。

基本上,上述的調查主要是針對有無親自接送、接送的交通工具以及父母對於整體交通狀況的感受,藉以進行表達性需求的描述分析,但是,欠缺關於變項之間的交叉分析與延伸性思辨的進一步申述,使得僅是就其對於交通環境持以的不信任推論,這部分還是要有所保留,畢竟,即使交通環境是不盡友善,但是,以機車為其主要的乘載工具,這方面所涉及到的人身風險管理,理當也要包括家長在內的責任承擔,如此一來,考察的真義所在,就不全然只是突顯從小學到國中階段的父母親送,而是何以往還學校之間的路途,盡是如此的卑微與不堪。誠然,為了守護家裡的親親小寶貝,總是有其『難斷、不捨與分離』的情感糾結,此一耽心安危、節省時間和親自接送的心理捷徑,這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癥結所在,如此一來,如何就其接送的認知基模,以進行必要的創造性轉化,這部分的變革作為,就不應該只是回應於單純脆弱的父母心性,而是需要回歸於上、下學路徑及其街道巷弄之間的行徑安全和友善訴求。

事實上,除了跨區就讀外,否則,國小就學的學區規劃,理當是有可近、可及、便利與可接受等等的在地優勢和行走利基,如此一來,除非學童的個別狀況,否則,理應就其「通學路」的主要幹道與羊長巷弄,以規劃出更多顯著、安全的行走指標抑或是站崗協力守護,藉此讓走路上學及其獨立自主的能力培養,相應於一套縝密周全的學童路權設計;連帶地,是否就其明星學區的跨轄就讀,有其回歸於獨自上下學與接送上下課的衡平關係,這部分認知基模的重塑改造,又豈止於聚焦於體制內的學校,更是包括有體制外的安親、補習之類的更多掛憂,如此一來,耽心之所在已然是一種處處佈滿環境危險和人為危機的更多情境。冀此,在這裡所窺見到的就不只是家長的親自接送,而是如常生活世界裡的物理環境、機會教育、應變能力與機制設計,如何與時俱變於獨立思辨的有效養成,這一點的心性脆弱,更何止於從孩子到父母,還要進一步地擴及到整體社會的文明化進程與文化底蘊進化。

總之,可以預見的是,臺灣的父母還是會風雨無阻的親自接送,但是,送往迎接之際的蛻變成長,這才會是該起社會事實的考察所在,特別是國家機器應該要履行的角色責任擔當。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