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新冠肺炎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已於日昨正式上線試行,雖然第一階段僅是開放給外島第九類(18-64歲高風險疾病、罕見或重大傷病者)、第十類(50-64歲成人)搶先試用,但是,或許是對於『登記預約』一詞的認知基模使然,這使得出現超過百萬名的本島居民也跟著從眾登記,殊不知,該項上網的線上問卷實乃「意願登記」而非是逕自「預約接種」,也就是說,從上網登記到等候簡訊通知、預約接種以迄於實際接種疫苗,這當中層層關卡的行業程序,會讓參與該項登記預約的民眾,有如望梅止渴般以持續等待甘霖的從天而降。

基本上,對於該項平台設計的考察針砭,主要還是涉及到平台本身的技術設計以及非攸關到平台運作的其它可能干擾因素,這其中前者所指涉的是何以就其現行若干地方政府早有的疫苗接種網路預約系統,還要另闢蹊徑以一統天下,誠然,疫苗的數量與配給係由中央管制,但是,攸關到疫苗注射一事,則是實屬於由下而上的服務輸送,如此一來,從中央到地方不同平台系統相互轉接的銜接過程,勢必又會引發一波的民怨,這也突顯了資源集權於中央,在這方面的超前部署顯然還是未竟成功;連帶地,即使是就中央版本的平台設計,除了如何確保系統載量的不塞車外,相與關聯的身分審核機制,更非是一股腦地勇於登記預約的民眾,所難以事先料想得到的,畢竟,這其中糾結的是符合第一至第十類資格者,才可以透過該系統以進行後續的預約接種,而那些並不符合資格者,即使是完成上網的相關作業程序,還是僅限於形式上的「意願登記」而非實質上的「預約接種」,也就是說,「意願登記」之後的資格確認及其施打身分,才是能否「預約接種」的關鍵所在。准此,始終是來自於用以滿足人性需求的科技平台,卻因為系統資訊的不充分、不對稱及其欠缺換位思考的可及性、認知性,而讓制度的設計不僅是無法有效解決人的問題,反而是直接將人解決掉了。

事實上,該項偏屬於工具理性的平台系統設計,之所以會出現擦槍走火的登記亂象,主要還是關乎到一般民眾的集體認知基模,這其中最為明顯的便是「苗荒」的結構性問題還是無法有解的話,自然是會強化搶打注射疫苗的人性誘因,特別是藉由此一平台系統的開放使用上,以找到解方良劑或情緒出口,以此觀之,除了疫苗的數量、種類、保護力,都能夠有效撫慰共情傷害的不安心性,否則,從有打到沒得打、從可以到但爽約沒去到癡癡等待的打不到、從早早就打到很晚才打、從已打完第二劑到才打第一劑以至於從單一品牌到混打選擇等等不同階段的相對剝奪感及其所不斷增生的疫苗施打族群對立,藉此點明出來『怨無嫌少』的自覺性需求,是會在規範性、表達性以及比較性等各自的需求內涵裡,積蘊出來更多的社會怨懟。

總之,從『那時才可以輪到我打』的基本訴求出發,那麼,百工百業的生存困境以及一般民眾的生活窘境,這何嘗不是映照出來國家機器宜是要有戰略與戰術的併行作為,而非是有如打地鼠般左支右絀以陷入顧此失彼的窮於應付窘況。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