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則疫情期間的老人經濟安全保障議題,更加顯現背後所糾結時代變遷底下的無力對抗。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2019年家庭收支調查的結果顯示,若是將全國1,552.7萬名的有所得者,依其可支配所得的大小排序,據以分成五等分,那麼,最低所得組約莫有310.5萬人,這其中約有五成、153.8萬人係為65歲以上老人,這群長者平均每人一年所得僅19.7萬元,顯現出來老人的收入明顯是偏低的;連帶地,由於該項調查的所得主要是包括工作所得、利息、投資收入、移轉收入(如政府補助或子女奉養)等,但是,並不包含儲蓄,如此一來,老人的收入很多是來自於子女們的奉養抑或是政府所給付的年金、津貼,前者係屬於世代移轉,固然是有來自養兒防老的文化主義,但是,時代變遷所增益對於家庭組成及其支持能量的改變,這使得子女孝親奉養部分,將不再只是意願問題的道德性指稱,而是有其能力問題和結構性限制問題的客觀情勢使然,如此一來,出身於戰爭或戰後嬰兒潮的這批65歲以上的老人族群,對應於所身處尚未到位的年金制度,即使是有退休、津貼等相關給付,縮衣節食還是成為一項較為務實的自主風險管理。

事實上,65歲以上為其戶長的經濟戶,平均每戶一年可支配所得僅33.1萬元,平均每戶消費支出則為35.4萬元,兩者都是各個年齡層的最少族群,一來一往的相互拉扯,這也顯示老人已經多為省吃儉用,終究還是入不敷出,如果沒有適足的財務規劃,更將無以為繼,進而容易陷入貧病迴圈之中。冀此,在這裡的考察論述,除此直指貧窮老年人化、老人貧窮下流化的人身寫照外,要如何扣緊「個體—制度—環境」的關照視野,藉此梳理壓迫結構底下的社會性挹注。誠然,這群家庭可支配所得的低所得組,涵蓋戶數人口少、賺錢人口少、所得收入少以及老人居多等屬性特徵,簡單地說,便是長者家戶之於食則眾生則寡以及世代移轉怯弱和社會移轉羸弱的生活寫照,如此一來,轉轍之所在便是要對賭於像是老屋、儲蓄等等個人移轉抑或是老力之於二度就業的經濟安全防制效果,但是,老、殘、傷、疾的加惡因子,也讓單純的經濟量能無法充分完備於安住身心靈所應該要有的必要條件,甚或老人家戶的脆弱財務,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職是之故,相迎於超高齡社會而來的是諸如平均餘命、健康壽命、經濟壓力、家庭支持、社會參與、醫療看護、減法照顧及其老後人生等生活風險管理課題,如此一來,『老而不死是為賊』,就不再只是用以限定老而無德行的害人蟲,而是當老化成為一種不可逆的生命趨向,對於尚屬非老族群的其他世代人口,更應該要有省其身且布其局的超前作為。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