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時至今日的五月二十六日,在第一階段全面停課的期限尚未告一段落,教育部已經宣布必須要延長到六月十四日,眼看都快要接近學期末考了,打擾的又豈止停課不停學的學習模式和認知思維,這也使得遠距教學機制設計的方便性,蛻變成為流盪於網路世界的另類師生互動,這其中也包括靜心閱讀、書寫而來的表達性聲音,對此,我們摘錄出修課同學在防疫期間的心情寫照。

首先,突如其來的第三級疫情警戒,打擊的不只是疫情模範生的臺灣美譽,而是顛覆既有的社會性認知基模, "從一開始的嚴謹隔離疫情的擴散,各方面各行政政策,但時間久了,開始鬆懈,疫情的破口便從境外開始,一路延伸到紅燈區的產業,再到一般大眾場所對於口罩配戴的不確實,居家、工作場所、學校、最後一路到醫院,一發不可收拾。"、 "我住在算是重災區之一的板橋亞東醫院附近,真的覺得很不安,在一開始的機師,再來茶室,到後來的雙北疫情連日破百,之前疫情沒那麼嚴重時,一直覺得疫情離我很遠,甚至有點無感,但最近的疫情瞬間變那麼嚴重,讓我覺得病毒離我好近好近,甚至是覺得要世界末日了,一天天看著數字越來越多,看到國外對我們疫情模範生的招牌產生質疑,真的很難過。"從如常生活到類似封城的自身感受,急速之間的心情轉折,要適應的理當是從生理、心理、社會到認知等各個層面的調適工程,弔詭的是這樣的自危態度,還是要面對脆弱的心靈結構,像是"在宣布過後,各家大賣場湧入大量的人潮搶購民身所需物資,即使政府已告知不會有相關的問題,在搶購物資的過程大家也忘了「禁止室內五人以上的聚會」,反而造成有病毒傳播的疑慮。",當然,也包括靈活運用現代的生活輔具,"科技發達的時代,人們更是動動手指就能在手機上點餐,由外送員到店取餐再送至家中,即可享用美食,這樣的功能在現在疫情嚴峻情況下,則是成為了一項方便及安全的最佳選擇,人們應妥善運用,以達到降低外出的效果。"

其次,停課所帶來不一的可能干擾,也顯現在莘莘學子的個人觀察,像是"然而,並不是所有家長都能在疫情期間做好自主健康管理,他們可能仍然需要去上班,或是無法照顧小孩。如此一來,小孩便缺乏照顧而轉讓給家裡老一輩的長輩,但這些長輩有很多一部分是缺乏正確的防疫觀念的,抑或是沒有防疫觀念,這樣或許會讓家中子女陷入防疫破口之中。"、"多數家庭並不是三代同堂的家庭,所以會有接送小孩等外出行為,反而增加了群聚感染的風險。由於托育機構也被禁止營業,所以學校發布了一個消息:如果家裡無法照顧子女者,可以寄放至學校。而這種行為則為本末倒置,原本就不希望孩童去學校卻可以讓他們有理由繼續擴大群聚感染的風險。"、"最近疫情更嚴峻,孩子居家上課、家長在家上班情況也很多,同時面對工作和照顧孩子也極為辛苦,壓力更是不用說了,因為工作量減少經濟壓力也一直上升,容易將情緒散播在家裡上,好比寵物狗一天的精神和體力沒有得到適當的抒發,很容易將這些精力反映在家中,例如破壞家具等等。父母並不是都有受到訓練才成為父母的,又長期待在家裡與不懂事的孩童相處,在控制情緒上將會有失控的情況在,而家暴發生的數量也會提升。"

再則,回到疫情對於百工百業的衝擊影響,這其中最可能被社會性標籤,無非是八大行業,事實上,失控的八大行業,也成為某種的疫情破口,"所謂的八大行業是指台北市舞廳、舞場、酒家、酒吧及特種咖啡茶室等等類型的性產業服務、娛樂場所。現今因雙北疫情進入第三級,導致許多店家紛紛停業,就連八大行業也不例外,但停業卻不一定能全面制止,也許會改為私下聚會,又或是流浪到各個縣市,最近就看到一則新聞,有名性工作者已發燒至37.7度,仍從台北逃竄至彰化,並持續接客,最終遭警察逮捕並送至檢驗。"、"我認為正確的疫情資訊有所警覺固然是防疫非常重要的一環,但不當的聯想與揣測,不但無助於防疫,反而可能會讓無辜的人遭受無妄之災,對辛苦栽種的農民非常不公平,此外也影響已確診的盤商生活,可能會受到附近居民異樣的眼光等等,康復後未來在這個地方難以立足,產生了獵巫行為。"

最後,即使尚未是過境遷,但是,相關聯的社會性反思,實屬必要,像是"我認為臺灣人,是屬於健忘的性格,在疫情爆發時,嚴格落實各式各樣的防疫措施,但在疫情稍微得到控制時,卻鬆懈了,從學校的防疫措施,只實行幾個禮拜的測量體溫,學生配戴口罩, 之後就沒有任何措施,便可以看的出來。"、"因為這次疫情的爆發,使得茶室這樣的娛樂場所,被大家看見,也讓我們省思老人在社會上面的問題,政府應該審視老人在社會中面臨退休、獨居以及其他情況時,如何緩解心靈及生理方面的問題。茶室疫情的爆發不是偶然,更多是社會累積起來的問題。"、"網課就像是一把雙刃劍,會出現兩極分化,一種是有自制力的學生,跟在學校一樣拼,一樣努力,並且多了自己的時間會查漏補缺,這樣的學生將會脫穎而出,另一種就是自制力差的學生,把網路當做一種娛樂,可以看影片,可以聽音樂,可以看小說等等的,父母也不可能都有時間看著他學習。",如此一來,從實體、線上到其他等不同的學習型態,是後疫情時代可以被討論的一項師生互動內涵。

至於,所謂的『疫苗政治』,也是同學們想要表達的意見之一,"在西方歐美列強因為疫苗而逐步解封的狀態下開放限制與旅遊,而台灣則是恰恰相反在面臨疫情不斷升溫的狀態下,正處於需要疫苗的水深火熱之中,在國產疫苗尚未出來的情況下,只能尋求各國疫苗供給,也一再地顯現台灣在全球醫療衛生體系中的孤立無援的問題,台灣長期被世界衛生組織拒於門外,而導致台灣在全球採購疫苗上的困境。"、"相較於台灣的『口罩外交』,大陸祭出以疫苗換外交的所謂『疫苗外交』,這也使得處於性命交關之際的友邦國家,考慮在內地設立辦事處,顯然,弱國無外交的現實處境,是要有從戰略到戰術的多方布局"、

回首這一年半載的COVID-19事件,走過的足跡包括從武漢肺炎的另類獵巫到新冠狀病毒的正名;從口罩實名制到進出實聯制;延後開學之『去學校化』與『復歸家庭化』;集中隔離之『鄰避效應』與『迎臂效應』;從『國籍選擇』到『生命政治』;從全球化到去全球化;從分組上課到梅花座;從線上教學到自主學習;從北車嚴禁席地到非常時期人身自由受限;從三倍劵到振興劵;從郵輪到貨櫃船;從邊境管制到跨年晚會;從部桃事件到防疫保單;從防疫照顧假道家庭照顧假;從唯恐不及到爭先恐後的注射疫苗;從口罩防疫到疫苗防疫;以及從疫情生活到後COVID-19時代,至於,糾結於『個體-制度-環境』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點明出來: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COVID-19的人性故事,還在持續上映。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