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多半是發生在家庭私領域的兒少虐待情事,鄰居理應是可以最早感受到,但是,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卻是顯示來自於「鄰居及社會人士」的通報比率不到百分之三;連帶地,老人虐待的通報個案雖然與日俱增,不過,來自於盛行率的推估通報率也僅百分之零點三,如此一來,「虐兒」、「虐老」均得不到左鄰右舍的社區關注,這也成為殘酷冷漠的台灣現代社會裡,一項真實的寫照。

基本上,該項報導所指稱的議題現象,早已蛻變成為隱含某種集體意義的整體社會事實,就此而言,相與關聯的論述探究,宜是要有整全多層的關照思索,這是因為:首先,無論是兒少或長者的人身保護,已然是當前家庭暴力防治的重要一個環節,只不過,該項以生理範疇的年齡大小,為其標地對象的探究取徑,這方面的關照意涵乃是在於藉由彼此的對比,以找出『異中求同』和『同中存異』的分殊和合,誠然,兒童、少年與老人實屬於不同受虐的狀態處境、問題診斷、需求評估、資源匯集和處遇計畫,單以12歲為其切割點的兒少,便是漠視基本權益要如何獲致有效保障的關懷意旨,更遑論於接軌於國際<兒童人權公約>的文明化內涵;連帶地,6足歲而來的學齡前或學童期,更是直指不同的危險因子和風險係數,這是因為,6歲之前的嬰幼兒,多半是偏向於家內照顧型態,因此,任何風吹草動的通報、上報與見報,已是某種冰凍三尺的滾動效應,相形之下的長者,則會是在其年歲漸增和身心羸弱之際,逐漸被邊緣化而成為被社會忽略之弱勢族群中的弱勢者。

准此,在這裡的考察真義,理當是要就兒童、長者、身障抑或是其他的弱勢人口,就其各自的生存環境、生活布建及其生命期待,而有其從權益保障到福利增進、從一般通報到責任通報抑或是從緊短協助到中長期安置等不同的策略性規劃,但是,要如何將兒少、老人或身障等個別性遭遇,以復歸回到背後個別化家庭的照顧量能和能量,要如何被充權、培力,這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以此觀之,在這裡的關注點就不全然只是聚焦於社區本身的冷漠與殘酷,而是直指家庭的運作失能和國家機器的制度失靈,連帶地,扣緊高齡少子化的變遷趨勢,那麼,如何正視『照顧社會』的迫切事實及其『照顧素養』的公民德行,這更是突顯社區守護於弱勢家庭之餘的必要性發想。

最後,對於上述議題現象的探究,除卻有其受虐黑數、通報比率、個案來源、受虐類型或是受害者屬性特徵的事件陳述外,如何加入長照家庭生命週期的過程、動態和歷程,藉以找出從「受虐之前」、「受虐之中」到「受虐之後」的演變關係,如此一來,標舉所謂的社區冷酷,這就不僅止於從一般通報到責任通報的通報類型,而是指涉的包括通報的意願、通報的能力以及通報之後要面對之各項善後事宜的通報,至於,如何從家暴發生之於事後設置停損點的「防制」,向前延展到家暴發生之虞的事前介入「防治」,這多少說明了高不可攀和深不可測的「家庭」,要如何突破『法不入家門』和『清官難斷家務事』的文化認知基模,那麼,社區的殘酷已然是成為用以壓倒社會性謬誤的最後一根稻草。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