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相應於社會變遷的人生組曲,自當是要有從第三人生到組合人生所之於自在人生的論述探究。

基本上,扣緊生命週期的傳統人生組曲,主要是謹守體制養成之於最高學歷的「第一人生」(就學階段)、安居樂業之於娶妻生子的「第二人生」(就業階段)以及退休養老之於最後一哩的「第三人生」(就養階段)等三大的人生階段,而階段與階段的彼此之間,幾乎是難以跳躍或是無法超越,如此一來,回眸所走過的人生歲月,總是多些的愛憎喟然,畢竟,從離校之後、學有所成抑或是這一生的回顧,總有它糾結於引以為傲、引以為誡和引以為憾的不同拉扯,誠然,包括就學、就業、就養等等的各自生命轉銜,對應出來的不單單只是無法重新來過的驀然回首,而是更要有組合人生之於自在人生的創造性轉化,這是因為:

首先,固然是因應於人類行為及其社會環境而來的人生階段論,但是,包括年代、世代與時代的更迭翻轉,已然是破除這三大階段之間的可能藩籬,取而代之的則是要如何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所在的一技之長和心靈圖像,如此一來,處於就學階段的「第一人生」如何有其專業自我的本事培力,固然這是首要的發展任務,但是,這也非是絕對的唯一選項,就此而言,如何多些學校之外的生活場域互動,藉此增益更多斜槓身分的人生歷練,連帶而來的志願服務工作,亦有其擴充生命視野的不同關照之用;至於,從學生到社會新鮮人的身分轉換,除了用以履行人生責任外,方知不足的再次進修,雖有其攻讀進階學位的文憑效能,但直指學習認知基模的心靈結構,更是這個階段能否產生起承和轉合的關鍵所在,如此一來,奠基於更為成熟的社會性涵養,所謂多重身分的角色轉換,也就不僅止於職業範疇的類別性轉變,而是指涉某種深度、見地的人群服務付出。

最後,屆退或早退的第三人生,除了有其頤養天年的人性期待外,亦要有接軌於『知識社會』的學習心靈和機制設計之必要,對此,包括「老力」的再次就業,除卻經濟安全的所得維持外,如何啟動真人圖書館所之於經驗傳授的歷史遺業,這方面的社會性傳承,對照於當前側重在殘補、邊緣抑或是枝微末節的老人共融工程,這也使得<老人福利法>的增修變革,亦成為劃時代的一項關注所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