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娟
(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學位學程研究生)

 

報載台中市北區一所高中傳出二年級單親女學生因為遲到、曠課,而遭到學校記73支警告、7支小過,相當於94支警告,單親媽媽質疑學校要求寫好文或勞動服務等才能抵過,女學生抵過抵不完,卻頻頻接到學校女導師「女兒可能無法畢業」之類的電話,校方站在教育立場,希望親師助女學生改善遲到的習慣,預計邀請學生及家長到校,了解女學生遲到原因以共謀可行的改善方式。

誠然,『小事不治,大事不止』,很多事情發生的初期必有些端倪,倘若能夠在徵兆出現時能即時處理,將可以避免後續所衍生的問題,女學生在面對這麼多的警告、小過,任誰也會無所適從甚至自我放棄,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提供方案讓學生在改善的過程中學習到什麼,而非是讓她有無法翻身之感;每個家庭都有無法對外說出的苦楚,外界也無從做任何評斷的,單親媽媽在面對女兒在學校的困境,因為無法接收到其他訊息來源,就只能訴諸媒體來得到學校及社會的正視,只能說母親是勇敢的,因為她試圖努力的為女兒發聲,爭取求教權且得到一個解決方案,畢竟又有多少學生是不被重視被忽略的,家庭和學校的溝通橋樑真的出了問題。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尤里·布朗芬布倫納(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了生態系統理論,據以將人際關係分成了依次層疊的四套環境系統,而這些系統互相影響,1.微觀系統:是指與兒童有切身關係的生活環境,包括家庭、學校、友伴及社區;2.中介系統:是指家庭、學校、友伴及社區之間的聯繫與相互關係,如父母與學校相互合作情況,友伴群體相處的影響等;3.外在系統:是指兒童未直接參與,但影響兒童及青少年成長的因素,如父母的工作環境,學校的教育方向及社區資源的運用以及4.宏觀系統:是指文化、政治、法律、社會階層及世界各地所發生的時事,因為國際環境的變化,必然也波及或影響各國的政治、經濟生活,以此觀之,女學生曠課的問題,明顯適用於該一理論所言及的交互作用和互相影響,若是未在階段系統裡設法控制,則是會由個體影響到群體甚至社會,不可輕忽,就社工實務來說,個人與家庭的問題,多來自於環境資源的不足與障礙,或是由多項因子的互動而成,並且以需要社會網絡支持的建構為其前提。

教育問題必須家庭、學校、社會一起合作,扣緊學校輔導的三級預防架構,導師乃為第一道防線,畢竟,與學生最直接接觸的,也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況出了什麼問題,導師也可以透過與學生的會晤來協助補救,並適時與行政人員反映目前學生狀況,以讓行政人員評估是否有資源來提供協助,並於第一時間,主動與家長聯繫會談,藉此提供資源網絡來協助學生輔導事務和提出方法和策略,在該起的爭端事件,導師若是能在學生狀況發現異常時,通報學校由行政人員出面協助或一起討論,而非讓老師自己一肩挑起所有的責任,抑或是學校行政有提供建議,只不過,老師缺乏彈性甚或是有所堅持,這部分狀況我們是不得而知,但是,所有的環節,若溝而不通的話,最為無辜的還是學生,在事件中學校若能主動與家長聯絡溝通,就不會產生認知上的落差,如此一來,就只能藉由媒體報導,以讓事件浮出檯面,但是,又有誰關心這位學生的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