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近日以來,每天還是有多起確診案例的部桃事件,引發了民眾捐輸解厄的紓困舉措,這其中從熱食、冷飲到口罩等不一而足,除了是發揮資源運作的及時雨效果外,相與對應的議題思考,是有它嚴肅看待之必要。

基本上,每逢天災或人禍所招致基本需求(need)無法獲得確切的滿足,民間團體與社會大眾總是基於人飢己飢的文化主義和一呼百應的從眾效應,藉此成就這一段的捐贈授與因緣,只不過,該項的『禮物關係』(gift relationship)除了是作為某種通過性儀式的消極作用外,相對應的變遷意涵,會是類似議題現象的針砭、思辨所在,以此觀之,對於大量湧入的部桃物資,就不應該只是停留在個體層次的善行義舉,而是要有對於社會大眾之於觀念充權的機會教育,畢竟,未經由需求評估的前置機制,隱含的是大量、重覆、浪費以及處理的善後事宜,這對於已經是處於人力吃緊的部桃團隊來說,有如雪上加霜般成為額外的加重負擔,更遑論於單一的部桃醫院及其背後所牽動的是包括地方、中央在內的支援網絡和輸送體系,這早已是被建置完備的一套常規運作機制。准此,在這裡的考察真義也直指出來部桃院方須善用公共關係的相關管道,針對充分或不足資源的相關資訊,以提出完整、可行和安全的挹注計畫,而非只是祭之於最為直接且人身接觸危險的贈與方式,藉此達到某種的感動行銷效益。

誠然,出錢出力早已成為國人慣常的行善認知基模,如此一來,官能刺激的感動行銷和衝動助人,多少還是無助於問題的結構性解套,反而是增生出來包括金流善款、物流食材抑或是輸送端的供需失調,職是之故,相關的命題旨趣便是有拉高思惟層次的必要,這其中包括:即使是各項物資有其短期紓困的必要,但是,資源之需求、匯集和輸送的機制設計,依舊還是抵擋不過某種的競善心理,以此觀之,個別化行善之於制度性善行而來的乃是包括人流、金流、物流等等實物服務(in-goods services),便有大眾資源之於開發、整合和有效運用的基本提問;連帶地,上述以部桃為其標地主體的濟助行為,要如何從零散到常規的實物布建;從部桃醫治到居家隔離的物資援助;從完全免費到部分負擔的比例原則;從食物、物資到捐血的資源統整;從互惠的對稱性到陌生他者的非對稱性關係;從企業、店家到民眾、個人的行善多元主義;從停損設置到超前部署的分階分段處遇;由從眾到自為的類別範疇;以迄於從枝微殘補到制度再分配的相關思索,否則,事情告一段落的激情過後,像是議題重現、問題依舊和手法不變的『行善社會』,又要如何提升應有的文明化內涵。

總之,公共資源的捐輸,不外乎是資源如何達到應有的分配效益,就此而言,人飢己飢之『對的事』,如何嫁接在『對的人』、『對的手段方法』以及『對的施行時機』,方能產生『對的結局』,這未嘗不是一項有待突破的社會變革課題。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