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部立桃園醫院的院內群聚和社區感染事件,已經是讓全台拉起人人自危的疫情警報,相形之下,近日開幕的日本唐吉訶德店面卻是出現人擠人的擁擠景象,這也引發了是否有觸犯社交距離的憂慮,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明白指出「有些非常擁擠的店面應做人潮分流」,畢竟,擁擠的畫面對於正在隔離或治療病患的醫護來說,「看起來真的是會有點心酸」,而這也使得關於同島是否一命共悲的關懷旨意,背後所糾結的迷思與弔詭,頗值得進一步的探究。

誠然,醫院與店鋪的兩廂對比,映照出來的是「風險」(risk)與「需求」(need)的殊異情懷,弔詭的是,醫院端裡的治療抑或是隔離,表述出來的乃是某種與死神交戰的人命拉扯,這也使得攸關到疾患或死亡等事故風險,要如何得以有效規避或停損設置,這就不僅止於病患自身的個人命運,而是有其避免擴大傳染的集體健康安全意涵,至於,人山人海的店鋪搶購行徑,雖則是用以滿足食、衣、育與樂等等個體福祉的需求滿足,但是,就其需求的優先、必要和迫切性來說,還是無法與性命交關的風險控管相提並論,特別是無法做到人潮妥善分流與社交一定距離的有效管制的話,那麼,單純用以滿足一己私欲的偏頗行為,其所衍生出來的公衛危機,盡付的將會是全民買單的社會性成本。准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指涉出來的是從就醫到採購、從風險到需求以迄於從個人自由到集體安全的層次性轉化,也就是說,倘若未能體認或領悟到所謂『同島一命共悲』抑或是欠缺層次性轉化的認知基模,那麼,對於防疫的作戰,當只是個別、殘餘、消耗與道德的消極作用,這不僅無助於防疫工程的安全守護,乃甚至於隨時都有可能找到擴大疫情散播的其他破口。

事實上,此一『同島一命共悲』的關懷意旨,是有必要進一步地內化以轉換成為集體性的社會認知基模,畢竟,一命或共悲的人身遭遇,豈止於醫療、商場、疫區或遊樂空間的物理環境,而是如何比例原則於所有住民身上的人文思維,遠地不說,自覺身子的有些微恙,如何自為管理以避免己身的二次感染抑或是參加之後的殃及無辜;連帶地,非關乎到重大事項的需求滿足(比如聚會)和風險規避(像是就診),更是要有自為的防制之道,如此一來,重點就不在於群聚活動的是否參加,而是有來自於生理條件、健康狀況、緊急重大、危險事故、風險係數及其預期或非預期發展後果(intended & unintended consequences)的綜合考量,像是上述的排隊採購、大型晚會或是密集、密閉與密切的貼身社交活動等;最後,除了當事者本人的自律作為外,與疫情感染或擴散相關的利害人等(stakeholders),又要如何有其從中介到他律所相與鑲嵌的守護體系,就此而言,當官方性質的大型聚會或民俗活動紛紛喊停之際,商業屬性的銷售行徑或演唱晚會,是否也要有衡平關係的防制機制,這一點的社會責任是值得嚴肅看待的。

總之,從醫院隔離的孤獨自處到賣場搶購的擁擠人潮,癥結點就不僅止於不同物理環境底下的個別境遇,而是處於新風險的疫情世代,任何人都不再是單獨的存有,而是稍有不慎的任何風吹草動,其所誘發出來的會是性命對賭的一命共悲,甚或是要有恐會擴及到全台同命與同悲的心理準備。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