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場行事如儀的青山王宮宗教嘉年華會,卻也引來周遭住民的不滿怨懟,這除了是讓消災祈福的集體心理叢結產生微妙變化外,相與對應的社會變遷意義,會是風波過後的針砭所在。
持平來說,包括有危及到<社會秩序維護法>之諸多行徑的該起另類宗教衝突事件,這也早已經是國人相迎於民間宗教各種的祭典儀式,所再稀鬆平常不過的認知基模,如此一來,這次之所以會出現民眾情緒暴走的突兀景象,主要還是因為正值疫情有可能會擴大之虞,還有加碼演出的音樂祭活動,終究是讓積累許久的不滿情緒,因為噪音、空汙、堵車、震動所交織的諸多精神虐待,而找到了不堪其擾的宣洩出口,誠然,內隱如「宗教」所提供的乃是一種安身立命的依歸力量,但是,卻也因為外顯的「宗教慶典」,而讓身心靈的可能會通,產生了緊張、衝突抑或是斷鏈,此一攸關到心靈結構(mind structure)的復元、修補抑或是新構,將會是當代宗教學的一項變遷課題。
基本上,上述的宗教事件風波,固然是藉由祭典活動的舉辦,以表述某種時序的通過性意義,但是,還原回到基本的意旨提問,乃是:究竟誰才是信仰的主體?而除了紅壇、香案、陣頭等宮廟文化集叢外,還可以透過什麼樣的機制設計,以傳達宗教信仰所實有的主體性意義?就此而言,相較於保生大帝與海霞迎城隍停辦今年的出巡,青山王宮祭典卻是如常舉辦甚或是加碼擴大,又有無相與對應的風險評估機制?連帶地,跳脫民俗、民德與法律的一般性文化框架,那麼,關乎到對於宗教慶典變遷意義的追索,這會是該起議題現象的規範思考所在,誠然,過往物力維艱的農業社會,各項的祭典隱含的固然是某種的通過性儀式,但是,關鍵還是在於這些活動辦理背後所奠基的情感連帶基礎,就此而言,即使是一如往昔守住祭祀圈的地域主義,但是,包括青山王宮在內之於相濡以沫的社會連帶情感(social solidarity),要如何與時俱變於所應該要有的創造性轉化?
遠地不說,如何讓肇基慶典的儀軌遶境,有其因為從身份認同、宗族認同、地域認同到文化認同之迎接於共同未來的精神標地,更遑論於身處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環境裡,吹皺一池春水的又豈止於這些形之於外的噪音、空汙與塞車,而是空虛的漂泊心靈,要如何找到依歸所在,如此一來,除了固本於過去的文化性薪傳外,從「宗教」到「宗教性」以迄於「宗教信仰主體性」的相關命題,是有被嚴肅看待的必要,否則,一方面,有形或精神的宗教性衝突,還是照樣在等待情緒的積累爆發,另一方面,則是假借宗教之名的各種迷亂行徑,會集結以成為某種的群眾力量或是社會從眾行為。
總之,「宗教」即是「社會」,以此觀之,上述的突兀情境,何嘗不是當前脫序社會的投射寫照?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