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韋廷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一則2017年2月的報導指出,高雄一間豆干工廠涉嫌軟禁分別來自印尼、菲律賓、越南的四名移工,這其中一名印尼女外勞是來台當看護工,未料,一下飛機就被賣到豆干加工廠當「黑工」,被雇主超時工作、沒有加班費、遭到軟禁、控制通訊和行動自由長達14年之久,當時消息傳出後,引起民眾與論撻伐,只是,鋒頭過去之後,又有誰關注這些被剝削的移工人權?冀此,如何讓社會大眾和政府,更平等善待這些移工,並且改善移工的工作環境,頗值得更進一步的思索、探究。

首先,依勞動部統計顯示:2020年3月底在台灣外籍移工人數達71.9萬人,國籍別以印尼籍27.9萬人居首(占38.9%),其次為越南籍22.1萬人(占30.8%)及菲律賓籍15.9萬人(占22.1%),這三者合占9成2,至於,外籍移工來台的從業大致為廠工、漁工與看護工,亦即,從事的工作大都是本地台灣人不願投入3K(辛苦、危險、骯髒)的高風險工作,然而,這些外籍移工為了到台灣,支付高額的仲介費而貸款來台,目的就是為了賺錢討生活,只不過,在勞力剝削或惡劣的勞動條件下,外籍移工往往要面臨高工時、低薪資及沒有休假等因素,勞力付出跟收入所得是不成正比的,如此一來,經常吹噓台灣是東亞地區的人權堡壘,此一非真正實踐的大內宣,又何嘗不是對於『最美的風景是人』的直接反諷。

除此之外,在全球化流動的發展脈絡底下,漂泊異鄉打拼的外籍移工,其實與海外打工的台勞抑或是中國的北漂青年,並無兩樣不同,台灣是一個島嶼的國家,為了生活也會成為其他國家的外籍移工,也會碰到外籍移工來台所經常遇到社會適應難題,像是人際關係、文化風俗及語言溝通等,就此而言,移工如何在短期間盡快融入社會或工作團體,政府理應是透過法令協助這些外籍移工,唯有將移工視為推動社會正常運作的重要夥伴,而非是用完即丟的「免洗工具」,也就是說,要善待這群和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的移工朋友。

事實上,對於移工的工作條件及勞動權益,美國國務院公布的「2019年度各國人權報告」已經指出,外籍移工遭到台灣雇主的嚴重剝削,即使政府已修正相關法規,但是,仍然無法有效阻止移工的勞動權益遭受迫害;同樣的,最多外籍移工輸出國家的印尼及越南,要求台灣比照鄰近日本,所有出國工作的外籍移工不再負擔任何費用,稱之為「零付費」政策,平心而論,印尼為保障該國勞工免受剝削而祭出零付費政策,並不令人意外,倘若是持續漠視,台灣恐怕成為移工人權國際的黑名單。

總之,周末的街頭、車站充斥著陌生的東南亞臉孔,他們是一群撐起台灣底層社會的外籍移工,正當勞動力輸出國如印尼,業已開始關注勞工權益,身為移工引進國的台灣,更是要徹底檢討,包括努力修改<勞動基準法>以確保所有移工都能夠受到相同的保障,同時,也要建立透明的招聘機制,改善國內的勞動環境,這才是維持勞動力得以長期穩定供給的根本之道。